“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发言时提出,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互联网+”的概念在不久后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广泛使用,可见,这个概念提得好。
“互联网+”标志着中国信息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前的发展阶段中,主要以互联网的普及为主,重点解决互联网的可及性问题,当然,局部也开始有一些应用,但与“互联网+”发展阶段相比,这些应用还是很浅层很有限。2006—2010年这五年间,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增长最快的时期,互联网普及率每年上升五六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网民规模达到7.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53.2%,这是个人层面的数据,如果从家庭的角度看,只要一个家庭成员有对接互联网,我们就算这个家庭是互联网化的家庭,那么,90%以上的中国家庭,甚至几乎是所有家庭,都已经互联网化了。当互联网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有足够多的人使用互联网,那么,互联网的各种相关成果就会进入到一个加速应用的阶段,从而对我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现在称之为“互联网+”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解释为“应用于”、“融合于”、“内嵌于”,都可以。加什么?主要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产业角度,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等等;另一个是产业链角度,比如“互联网+采购”、“互联网+生产”、“互联网+管理”、“互联网+运输”、“互联网+营销”等等。
什么是“互联网+农业”呢?
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用互联网去改变农业!当然,这种改变将是全方位的,并且是深刻的。“全方位”是指农业的农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农业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都将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深刻”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整套信息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及带来的绩效将是显著的。当然,由于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才刚刚启动,加上农业的产业特性,互联网对农业的改变和影响尚未呈现十分显著和广泛的成效,还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互联网+”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这一点是不容争辩的。既是大势所趋,就要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新经济(这句话不是针对每个微观主体而言的)。目前中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面临标准化、品牌化、冷链物流、运营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时间、耐心和智慧,需要有一批热爱农业、专注于农业,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还懂管理的新农人(包括团队)。现在有很多不懂农业和互联网的人投资到“互联网+农业”的领域中来,这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是不懂的人能够变懂了,或者能够与懂的人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一切都在改变与被改变之中,故事不断书写,让我们共同期待着一个被互联网改变了的更加美好的未来农业。
作者简介:曾亿武,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访问学者,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阿里活水计划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与农村电子商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现代农业与农业投资研究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