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雷:市场机制和信息技术是激活农村社区服务的酵素

[ 作者:张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5 录入:王惠敏 ]

我国的城乡人口结构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拐点,就是城镇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农村人口数量。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比乡村人口多出1.677亿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同时也让人担心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发达国家“发达”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城乡一体化。去过欧美国家旅行的国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西方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静谧、和谐、干净的乡村,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依然能够享受到方便的公共服务,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居所,城市则仅仅是工作的场所。这在美国洛杉矶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晚上的洛杉矶市中心几乎是一座空城,洛杉矶人都住在鸟语花香的郊外,而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都市里。

在当下中国的语境里,提起“农村”我们仍然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落后”“封闭”等负面词汇。可是在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能够发现美丽、宜居的乡村,那里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去生活和居住。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乡村几乎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是活跃的市场机制构建起来的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其二是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直接将偏远的农村与城市联结起来,人们没有了疏离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农村社区服务同样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购买服务主要推动的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需求则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这个重要的酵素,才能使农村社区服务真正活跃起来,产生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更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将纳税人的劳动成果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人们曾经认为“数字化鸿沟”会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然而“淘宝村”的出现却大大弥合了这个距离,即使偏远的农村依然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实现信息、产品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资源限制,提高农村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酵素。将“信息化”和“互联网+”行动贯穿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始终,以信息化激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自然成为加快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村社区服务活跃起来了,乡村的活力自然就增强了,乡村对人口的吸引力、黏着力也自然提高了。市场机制和信息技术则是激活农村社区服务的两个重要酵素,它们合力起效会极大地强化农村社区服务的生命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中国新乡村自然会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

作者系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镇论坛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