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付彪:农耕文化是留住乡愁的根与魂

[ 作者:付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5 录入:实习编辑 ]

悠悠古镇,缕缕乡愁。1月2日起,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每周一至周五晚8时播出“行古镇、话乡愁”系列。当此之际,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据《长沙晚报》3日报道,元旦小长假期间,长沙市多家现代农庄亮新招,推出各类趣味十足的体验活动,如赏锦鲤、放花灯、打糍粑、滚铁环,还可以体验盆栽DIY、参加篝火晚会,一场场特色活动缤纷上演,让市民唤起美丽乡愁。

锦鲤于中国文字记载远自西晋朝代,素有“水中活宝石”美称,很早就融入了中国人的休闲生活。元旦小长假,把赏锦鲤、放花灯、打糍粑等农耕文化,植入市民的乡村休闲,无疑可以在增添乐趣的同时,调节我们的紧张生活,舒张我们的人文情怀,唤起我们的美丽乡愁。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几千年形成和发展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美丽乡愁的根与魂。我们就应该像长沙市那样,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突出农耕文化,营造乡土气息,还原乡村味道,留住乡愁记忆。发展休闲农业,既是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留住乡愁记忆的有效途径。

依靠发展休闲农业留住乡愁记忆,需要丰富类型。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积极创新休闲农业新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能不说,现在不少农庄存在千园一面、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应着力引导农民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支持经营主体协作联合,打造精品线路、发展优势产业。比如,长沙某农庄在规划建设中,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将农户家中废弃的猪槽、磨盘、石板“变废为宝”,做成盆景DIY材料,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就是很好的示范。

依靠发展休闲农业留住乡愁记忆,需要创意设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重要功能是传承农耕文化,使游客在休闲旅游中享受和体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清爽与快乐。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无不是以文化特色为依托。长沙有家农庄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融合园林景观、汉唐文化、亲子教育、湿地观光等元素,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创意的迭代”。解决游客“引得进、留不住、难再来”问题,需要在多元经营、特色发展的路子上独辟蹊径,注重通过创意设计,包括资本重组、品牌整合,培育“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品牌。

总之,要想依靠发展休闲农业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必须坚守农耕文化的根与魂,打好文化王牌,做活农耕文章,并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个平台,方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文明网 2017-01-0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