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首文:传统之根在于乡村的教育

[ 作者:刘首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3 录入:王惠敏 ]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受邀参加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首先我还是要对像张孝德教授这样长期关注和付出大量心血的教授及坚守传统文化传承阵地的教育工作者表示敬意,对这次论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诚挚的感谢!

    乡村教育价值的文化和继承疏通了我们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明和进步,所以我常说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教育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就在昨天1118号,克强总理在全国妇儿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日子再紧也不能紧教育、苦孩子。所以今天我们这个论坛的举行恰逢其时,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跟大家汇报几句,也做抛砖引玉。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走乡村、下基层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我在一些古镇的老房子、门楣上经常依稀可见多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题词,一些老的乡约碑刻上,还斑驳残留着当年乡亲们维护的一些道德的约束条文。那么我们现在再向农村看一看,近年来新建的那些复兴的乡间的民居,那些马赛克贴好的或者是瓷砖烧制的往往都是一些“福星高照、财源广进”等这样的词语。在我们的眼里就是教育的模糊,那么两相对照的话,同样是表达了这些村民对生活寄予的幸福的渴望,现在民居建设得挺好,却往往忽略了对道德方面的约束与示范。那么可以想见,那些居其檐下的年轻一代被这种风气所裹胁的,他们除了感到精神上的失落缺失,我们还能要求他们怎么样呢?所以当我们在感叹本该有希望的朝阳一般的年轻人变成了没希望的,被各种智能化终端型、宅男宅女的那种,不禁要问一下,究竟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人父母,作为当今社会中间的一员该喊出一些些什么呢?所以今天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谈我的一些个人感受和观点。

从讲到宏观教育维度来讲,我们的教育对象从婴幼儿的教育启蒙到青少年教育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直至他的学业有成,走向社会的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在这个系统孕育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更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文化的传承;更重视城市院校评估式的培训,而忽略了乡村教育的启蒙与开放;更重视流水线似的教制,而忽略了思辨式的预会。不久之前,我在郑州的一个论坛上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这里也想请大家思考。那时候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智慧的实现将是非常难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也不妨这样看一看传统文化、终端智慧资源在乡村教育价值的活化与传承。目前国家在提倡和实施供给侧改革,而从教育领域看,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和提高,也就是说全社会都更加注重教育的需求。基础教育之本,在于文化的传承;传统教育之根,在于乡村的教育。从这两个方面综合来看,现在社会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也回归了,那些薪火般的尝试,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

因此,我认为乡村教育价值的活化与继承之魂在于倡之以文,归之以义,教之以智,育之以慧,启之以仁,导之以行,乡村教育价值的活化与继承之核在于包括我们今天到场的嘉宾在内的千千万万教育工作实践者,乃至千千万万的家庭当中的严父慈母,千千万万的社会上企业家的老板、老总们,更在于我们所有的社会的参与者。所以我们今天没有理由去悲观,我们更应该看到希望的曙光,因为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中华文化、东方文明活化的继承与使命。

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全国县域工作指导小组组长、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的致辞,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