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粮食安全已成为日本媒体和议会喋喋不休的话题,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与日本的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忧患意识下的未雨绸缪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颁布的食品安全领域相关法律、法令、规制等达约300部之多。尽管日本凭现有国内资源可以实现完全的粮食自给,但多数人宁愿相信日本粮食不安全。日本政府2010年9月公布的“关于粮食供应的特别舆论调查”显示,接受调查者中对将来日本粮食供应表示不安的占85.9%。日本“粮食安全”未必是现实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人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所有的危机对策,都是在预估有风险出现“可能”的情况下的预防措施。
农业保护的诉求
日本对于农业的保护力度远超其他发达国家。二战后,尽管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加入了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经济逐步自由化,但其农业领域始终实行保护政策。除了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没有限制外,农地的交易、转用,农产品的买卖,很长时期内由政府控制。由于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较高,日本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政府通过对农产品进口实行配额制度、对进口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等措施把海外农产品拒于门外。甚至在议会中,政见存在分歧的各政党在讨论关于农业保护的法案、政策时,也异常地一致通过。此外,日本媒体爱炒作外国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以外国食品不安全、日本食品最安全的印象。粮食自给率降低、粮食安全存在问题等成为政策保护诉求的绝好借口。
农村选票的影响
政治因素同样影响着日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因为在政党竞争中,农村选票价值远高于城市选票。
与城市工商业者不同,农民职业单纯、利害一致因而易于联合,日本全国农民都被组织到农业协同组合(以下简称“农协”)中。农协会员稳定,投票率高。农民是保守主义政治的基础,长期执政的日本自民党自创立之初就得到农协的大力支持。1994年前,在中选区制下,不同选区选民人数差异很大。例如1972年,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1张选票等于城市地区的5张选票;1990年,占全国人口40%的大城市选民只能选举20%的国会议员,512个议席中269个来自农村地区。议会中的农林水产族议员对政府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例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面临着国际社会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加之国内大米过剩、财政赤字庞大,政府打算降低大米收购价格,却因农林族议员强烈反对而作罢。日本议员参加竞选时,在农村地区只要获得相当于城市地区1/3的票数就能够当选,因此农村选票价值更高。1994年,众议院选举制度改革对于选票价值的差异调整也很有限。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小选区制下农村选票和非农村选票的价值差距最大仍然达到2.4倍。
不仅是自民党,其他日本政党也需要农村选票的支持。为了获取选票,各政党都极力讨好农民,推出农业保护政策。保护政策获得社会支持的最好说辞就是粮食安全。进入新世纪,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农民利益为宗旨的农业保护,成了日本参与TPP之类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最大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新华网日本频道特稿)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日本频道 2016年12月29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