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许谨谦:精准扶贫切忌形式主义

[ 作者:许谨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实习编辑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6亿多人的脱贫致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国目前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而且不少群众贫困程度还很深,帮助这些群众摆脱贫困绝非易事。为此,必须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沉下身子,踏破鞋子,摸清贫困村的底数;舍近求远,结交穷亲,找准扶贫对象,让贫困已久、脱贫乏术的地区尽快奔向小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最早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无论是基于成功经验,还是基于中央要求,做好新时期扶贫脱贫工作,最重要的都是把握好“精准”二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精准”是相对于“粗放”而言,要求变天女散花为有的放矢,变走马观花为真抓实干,变蜻蜓点水为处实效功,让贫困人口能够摆脱贫困的命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打好基础。然而有的地方虽然派出大批机关干部进驻贫困村,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但是有的干部“人在心不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各种帮扶措施“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甚至不了了之……这样的扶贫不仅寒了人心,也折射出某些官员错位的价值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同时表明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主义还在许多地方存在。

实际上,精准扶贫与形式主义水火不相容,一旦搞形式主义,精准扶贫的结果只能是失败。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形式主义的存在也正是缘于不精准,一是没有弄清楚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真正需求,二是没有从根本上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彻底脱贫致富。最常见的就是简单地发放钱物,只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的一时之困;或者不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盲目上马产业项目,搞“一刀切”式产业扶贫……这些做法不仅会助长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等着别人送小康,还有可能让贫困群众贫上加贫,让中央精准扶贫政策跑漏跑偏。

中央历来都对形式主义三令五申,在精准扶贫如此涉及民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之事,如果出现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不仅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一种亵渎,更是对中央政策把握的不精准。精准扶贫并非简单的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措施,从单一的产业和就业扶贫,扩展到移民帮扶、民政救助、医疗救助、灾后重建救助、教育扶持等等一系列全面而深化的帮扶措施,方能从源头上杜绝贫困根源。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观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