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到省、再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成为各地各部门重中之重,各地都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精准到户、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到举措、到效果。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精准扶贫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夯实基层基础,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从上所述,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各地乡镇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结合自身优势脱贫。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要保证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万事开头难,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认真走好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纸上扶贫、电话扶贫和喇叭扶贫等务虚方式,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不主动了解民情民意,不了解人民疾苦,导致扶贫工作流于形式主义。在扶贫切记要因地制宜,结石本地实际情况来发展产业,结合自身优势招商引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发挥基层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带动村民发展产业。
固然,任何计划都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体现,任何工作都是通过一定形式落实。但是,如果只求形式、缺乏内容,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惯常表现是:方案计划一大堆,只管制订不落实;目标要求常翻新,求新求异不求实;工作过程很热闹,实际问题没解决。可以说,形式主义是实事求是、执政为民之大敌。
一些官员下乡扶贫,流于形式,手提一袋大米、两瓶油、一床棉被,被一大帮人前呼后拥去扶贫,握握手、讲讲话、照照相。将慰问当作任务来完成,扶贫一旦陷入形式,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习近平说,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部分地方出现了扶贫“急躁症”,迫于完成任务,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平时扶贫工作没做到位,到真正扶贫验收的时候,才露马脚,加班熬夜做资料,在全国各地都有这种情况。然而,真正扶贫是要把程序都走到位,把会都开到位,把人都凑到位,把钱都发到位。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党和人民齐心才能完成,即便完成了扶贫任务,我们也依然不能忽视下层低收入者,也不能有着一日脱贫便从此舒了口气的感觉,精准脱贫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我们要有着大持久战的决心和勇气。
作者单位:平武县民政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