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到农闲时节,各地农业科技部门都会组织一些送科技下乡活动,有的组织专家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有的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指导,有的上门挨家挨户发放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资料,给农民送去了丰盛“农技大餐”,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帮助,因而很受农民的欢迎。
我们都知道,送科技下乡是把科学技术提供给农村,以节省财力、物力、人力等来提高产量和质量,为农民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些地方却把送科技下乡当成了“装点门面”的政治任务,只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只满足于开了会、制定了方案、下发了文件、组织了活动,只停留在放放科技影片、送送资料等表面现象上,而忽视了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而没能真正“送”到农民心坎上。如此的送科技下乡,无异于“白费劲”“瞎忙乎”。所以,要想让送科技下乡使农民受益,就必须突出实用性。
一是要做好摸底工作。有关部门制定科技下乡实施方案之前,要组织人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空间、不同人群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深入农村、走访村民了解每个村组的主导产业、了解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了解农民在种植和养殖中急需的技术指导,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送科技下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确保送科技下乡与广大农民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使农民朋友获得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二是要编写通俗材料。眼下送到农民手中的科技书箱、科普资料亦或是举办和科技讲座,有些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这对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科技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说,无异于“雾里看花”。所以,有关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专门的宣讲材料,把那些有关的科技知识转换成地道的农民语言,并结合农民群众身边具体的生产事例表述出来,使广大农民朋友一听就理解、一看就明白、一学就掌握;
三是要立足精准扶贫。各地应把送科技下乡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炕头、送到田间地头,从而做到贴近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适合农民胃口。特别是要把科技下乡与科技扶贫统一起来,在增强科技讲座、科技培训的直观性和示范性上下功夫,努力培养一批“科技二传手”和“种田示范户”,使广大农民群众真实地看到送科技下乡所产生的扶贫效果,从而增强广大农民朋友学用科技的长期性和持久性。
总之,送科技下乡是一项利在眼前、功在长远的系统工程,各地及有关职能部门都要在减少形式主义、杜绝表面文章、克服任务观念上下功夫,突出实用性、增加针对性、强化长远性,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致富能力,促进农村文明新风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作者单位: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