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袁伟:保姆式扶贫行不通

[ 作者:袁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30 录入:实习编辑 ]

农口结对帮扶了一个村子,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把部分玉米大田调整为种植经济作物。从立项到实施,干部们干劲大,但到种植时却找不到人手,于是干部集中时间栽插种苗。田间管理同样找不到人手,干部又花插着来管理。收获时依然找不到人手,干部又集中来搞收获。销售时还找不到人手,干部只好让机关买一部分,到市场销售一部分。村民在干啥呢?种经济作物复杂、费神,不太情愿。加上现在青壮劳力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数上了年纪,谁还会跟你搞什么结构调整?这种保姆式扶贫,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干部干、群众看”。

保姆式扶贫,最初是深得贫困户叫好的。刚开始,贫困户对隔三差五、逢年过节收到扶贫款,油盐米面非常欢迎,也表示出了极度热情,“干部真好”“想得真周到”……可久而久之,这种扶贫干部啥都为贫困户想到的保姆式扶贫就不行了。

保姆式扶贫对真脱贫有害无益。

一方面,贫困户对这种保姆式扶贫麻木了,也越来越不满足了。每次发给贫困户的扶贫物资,不仅没有起到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用,而且让贫困户的胃口越来越大。而这些帮扶只能够让贫困户“糊口”,根本改变不了贫困现状,所以,贫困户不但不感恩,反而会说“好好帮我干,我不脱贫你脱不了钩,还拖你进步的后腿。”贫困户背着手看扶贫干部干。

另一方面,贫困户“不作为”“慢作为”也一点一点地消食着扶贫干部的激情。扶贫干部为贫困户吃喝拉撒面面俱到,会消耗大量的精力,这本身让扶贫干部越来越累;而贫困户不冷不热的反应也同时让扶贫干部心里觉得累。慢慢的,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也就不再高涨,甚至出现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扶贫,出现数据造假等假脱贫现象。

所以,扶贫干部不是“万金油”,更不是贫困户的保姆。扶贫干部要摆正位置,建立与贫困户合作伙伴的关系,在扶贫技术、政策上多给予引导,让贫困户成为劳动能手,鼓励贫困户脱贫的信心,让他们有“穷则思变”的精气神。因此,扶贫干部要当好“救火队长”,而不是“保姆”。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机关事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