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实行扶贫帮困工作,帮助扶持贫困地区,从贫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出发,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地区差别和社会差别,走共同富裕道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宁肯受穷也不愿出力,“习惯于站在墙角晒太阳”。更有甚者,没有把国家给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用来谋发展,“精神贫困”如何打破“越扶越贫”怪圈,亟待反思。
有人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实施平均主义。个别贫困户在扶贫开发中当“甩手掌柜”,只想“等、靠、要”,而不去想如何靠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容易产生“蝴蝶效应”,对他们的帮扶越多,带出的懒人也越多。不仅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更对于那些急于脱贫、早该帮扶的贫困者造成新的“不公平”。应该尽早把他们从贫困户中除名。
的确,扶懒人的实质是一种纵容懒惰的导向,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懒贫户”也是贫困户,也不能掉队。作为政府,应该清醒的看到,懒人的贫困是精神上的贫困,对他们要送精神、送梦想、送信心,而不是物质。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是如果精神上贫困,精准扶贫只是政府一头热,没有贫困户的全身心的参与,缺乏内生动力,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 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精神贫困是更深层的贫困,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就会扶出“病”——贪心病、依赖病。在这方面,山东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最近两年,许多干部都来我家看望,不仅经常鼓励我,还帮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看着外人都对我这么上心,我怎么好意思再躺在家中睡大觉?虽然干不了重活,打扫卫生、养鸡养羊这些活儿我还是能干的,再也不能光吃政府救济了。”贫困户张德芹说。在前几年,她是政府给多少就花多少,混一天算一天,常年连被子都不叠的人。是什么令她产生如此变化?是“外人”的“上心”!
毋庸讳言,在以往的扶贫帮困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物质等有形的东西,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实际上,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只有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有了过好日子的愿望,才能治“懒癌”,才有致富的办法和干劲,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