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冯仕政:基础设施有必要都公共吗

[ 作者:冯仕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2 录入:王惠敏 ]

人都是要吃水的。乡下农户的供水,最古老的方式是水井。但现在农村也开始采用自来水供水,并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德政。据我观察,就某些地方而言,这种公共设施实在是没有必要,不仅浪费资源,从此需要没完没了的支出,而且给社会安宁埋下隐患。

以前,在农村,通常一个村落会有一口公用的水井。这口水井可能已经存在了许多年,当今居民只需每年或隔几年淘一次井,避免淤积即可。而淘井,是一个偶发的、很简单的工作,不需要特别组织。总之,水井的运行成本是很低的。

用水井,当然也有不便利的地方。首先,一般每天都得挑水。我小时候,只要在家,基本工作之一就是挑水。虽然只有三五百米距离,但因为要爬坡,每天挑那么三五担水,对小孩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不同水井的水质差异很大。有些井的水甘洌可口,有些井的水则差点意思,甚至直接与稻田里的水贯通,只不过加了一个井垸,显得是专供饮用的井水而已。谁要摊上一口不好的井,那真是天注定,无法可想。

再次,不同水井的出水量差异很大,有的井到了枯水季节就傻眼。这个时候,就只能到出水量多的井里去挑水。就当地而言,争水的纠纷倒是没有听说过,因为水的供应总体上充足的。最大的痛苦还是挑水太远,太累。

于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人家不再使用公共水井,而是开始在住所附近打自用井。自用井汲水主要有两种方式:离家很近的,就用机械,放下一个桶去,再用摇把摇上来即可; 离家稍远一点的,就用电力,即在井里装一个电机,再铺设一段管道,需要时一拉电闸,水就抽到厨房的缸里了。不管哪种方式,建设、使用、维护都很方便,成本亦低。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自来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某村也不例外。村里从国家手中拿到一笔钱,每家每户再集一点资,就开始铺设管道。一些人家其实是不想加入的,但村里说,如果这次一起搞的时候不加入,今后想加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今后还得专门为你家铺管道,而国家补贴已经没有了,你得多拿好多钱。为了避免这个“掉队”造成的风险,就只好加入了。

随着这个自来水系统的建立,当地农民原已建成的自用井纷纷废弃,转而使用公共的自来水。

某村这个自来水项目,从目前来看,农民的负担倒不是太重。好像无论用水多少,每个月只需交五块钱的定额水费即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水源是从山上一个废弃的煤矿洞里引出的,水量足够大而且水压足够高,除了前期的管道及其铺设,后期的运营并不需要什么成本,只要有一个人管着,哪里管道脱了漏了,去接上堵上就成。

然而,就是这样,听说也有农户以种种理由不愿交这五块钱。不交钱,倒不都是赖皮,有些确实有充分的理由,比如长期在外打工,根本就没有用水。

可以想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管道越来越老化,维护成本会不断上升。届时这个自来水系统的运营一定会面临更大的问题,甚至根本运作不下去。而当地的自用井又已经废弃,对自来水系统的依赖已经形成,要回到原来的自用井方式,已经不容易了。这就是一个隐患,可能引发社会冲突。

比这更危险的是,并不是所有村都像某村这样依靠山上的自然水源,而是依靠水库供水,除了水库的水质需要长期维护(比如不准水库养鱼,不准上游大规模地养鸡养鸭),后面还有水厂建设、水质检测、供水管理、技术服务等环节,建设和维护的成本更高而且没有尽头,引发社会矛盾的风险更大。

让人奇怪的是,原来的自用井模式运作得好好的,国家不用花一分钱,不用操一分心,为什么非要搞这么一个自来水系统呢?现在倒好,国家不但在经济上要不断投入,并且容易卷入没完没了的社会矛盾。这又是何苦来哉?造福人民,其情可嘉,但讲点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不排除有些地方由于污染、缺水等原因确实需要建统一的自来水系统,也不排除即使不缺水、无污染,有些人家也搞不起自用井。但是,谁需要,就给谁建不就完了吗?这就是“精准扶贫”啊。不分青红皂白地大水漫灌,不但花钱,而且容易造成社会矛盾,不管哪方面都不上算。

政府当然要为人民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操的心越多越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想,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国家治理和公共政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政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