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58户,206人,因学致贫21户,88人,因病致贫18户,56人……今年要脱贫24户,87人,明年脱贫9户38人……”在经过数不清的奔波之后,卢氏县张前沟村“第一书记”付四虎对村里的情况了然于胸。(8月24日经济日报)
“扶贫”是“十三五”的关键词,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立下军令状,全国上下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确保到2020年让7000万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然而,如果只是把精准扶贫工作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搞花架子、玩假把戏,导致脱贫攻坚工作进度慢、质量低,不但让贫困群众失望,而且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下硬功夫。
推进精准扶贫,找准发力点是基础。中国有一门点穴的功夫,讲究“快、狠、准”。治贫与点穴是一个道理,找准至贫“穴位”是首要任务。因此,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弄清楚、搞明白。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懈怠,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尤其是“第一书记”,要细心走访,全面了解村庄村民情况。如果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精准扶贫又从何谈起?
扶贫工作启动之初,卢氏县张前沟村“第一书记”付四虎入村后,用了14天的时间走遍了村里每家每户,通过走访群众、深入调研,“横到边、纵到底”,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他依托卢氏县独创的“43222”精准识别工作法,确定了58户贫困户。通过这样的识别,有助于找出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贫困关节点,为扶贫开发瞄准对象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找到贫困的“穴位”还不行,关键要“狠”。下手“狠”,才能一招制胜。如果两手软绵绵,不但不能“制胜”,反而会觉得自己穴位没找准,陷入被动。精准扶贫也是如此,不仅要瞄准区域、瞄准个体,还要“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大水漫灌”、浅尝辄止。
卢氏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围绕打造“果、牧、烟、菌、药”五大特色产业,突出发展核桃和连翘产业,巩固提升特色养殖和食用菌、烟叶等优势产业。通过培育和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巩固扶贫效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在开展精准扶贫实际工作中,必须有“真”行动、下“硬功夫”,把精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