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慧杰:醉翁之意不在禁酒,实则在治病

[ 作者:杨慧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6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随着《关于“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印发,安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群众好评。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酒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也是重要的社交媒介。在文学作品中,酒的影子随处可见,有李白举杯邀明月的雅兴,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有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也有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潇洒。

当下,“酒”中掺进了人情、关系、功利等杂质,“酒”变成了“道具”,成为了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遮羞布”。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党员干部因“酒桌办公”问题产生腐败,因吃请、饮酒意外死亡等事件,在社会和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群众曾形象比喻“酒桌办公”的实质是:“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讲的是关系,办的是事情。”

缘何“酒桌”对一些党员干部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杀伤力?首先是思想上的存在“病根”,一些干部放不下“不吃喝不办事、不给好处不做事”的错误权力观,把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当成公职人员的应有“福利”,总是想方设法找酒喝、找饭吃,实则以权谋私的“心魔”在作祟;其次是权力运行上存在“短板”,有的公务办理不公开、不规范,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导致本应依规依法办的事情,变成了吃拿卡要、私相授受;三是认知上存在“弊端”,一些干部认为“接待也是生产力”,“酒桌办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更有甚至,部分党员干部认为,“没有酒桌上的一口扪,哪有仕途上的感情深”,“酒到位意味着关系到位,关系到位了啥都好说”等等。

如今的“酒桌文化”实质是“权力文化”,“酒桌办公”本质成了“权力寻租”。当权力从办公桌转战酒桌,当公务办理变成“吃喝办事”,规矩和底线往往在推杯换盏中被扔在一边,交情和利益成了“通行证”,酒桌也就成了交易的“舞台”。

安徽此次全省上下实施“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全面实施“禁酒令”,表面禁的是“酒”,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治疗”党员干部的“权力病”、“作风病”,让党员干部回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原教旨”。笔者认为,每名党员干部对待酒文化、政商关系、个人交往时,都应树立起泾渭分明的角色意识。凡是公务层面的,必须守纪律、讲法治;凡是私人交往层面的,切勿让公权力“出场”。只有公私角色不错位,公权力才不会沦为私人工具。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北县委组织部研究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