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不知道,这幅以《时代》周刊为背景的图片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是,我知道,他已被这个残酷的世界改变,而非Change The World。
他死了,42岁,在老家县医院。
6月29日凌晨3点多,持续高烧、吐血,告别了这个世界。
早上起来,父亲从老家来了电话,告知了这个冰冷的事实。
他是我的表弟,很多年没见过面,6月初刚从北京辞工回家。
他死了。就在12小时前,我还在给他的大哥通电话,希望能送他到市级医院,哪怕是最后一次无望的努力也好,哪怕是尽一点手足之情也好。
但是,电话那端,是怯懦的推脱,是坚定的应付:“我们再商量商量”。
他死了。这种斩钉截铁的死,让所有人得以解脱,他从此再不会痛苦。
我知道,他得的这个病——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是没有希望治愈的。而他,没有成家,没有孩子,常年在外打工,孤身一人,没有积蓄。这一切都是让他丧命的理由,而非活着。
但是,我还抱有幻想:或许,到大医院及时治疗,或许还能多活几年。毕竟,他还年轻,生命不至于就此终结。尽管我对这种常见的不幸,除了同情,几乎束手无策,但我还是希望,他能活着,哪怕活几年也好。
贫穷,没钱,这是他死亡的根源。昨天早上,为说服他家人转送他到市医院,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他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可报销一部分;二是他有低保资格,可申请医疗救助;三是未来如需花更多钱,或可通过网络众筹解决。
但是,这些建议并没有说服他的大哥。当然,人家并未直接拒绝我的建议,只是显得不够积极,表示愿意转诊。到了6月28日下午6点多,他大姐来电说,他大哥和二哥决定,不送他到市级医院了。
我听后,立即致电他的大哥。电话中,他大哥支支吾吾,闪烁其词。这位大哥说,医院的熟人称,现在他病情严重,甚至在吐血,转院治疗没有意义。我问:这是谁的意见?他大哥说,是熟人听医生说的。
其实,这天早上,我刚刚跟他的主治医生通了电话。医生意见很明确:他现在持续发烧,还有肺部感染,县医院条件差,建议尽快转诊到市级医院,并说可帮忙介绍相关专家。
但是,他大哥并不认同,并说,这是主治医生不愿跟我说实话所致。就他现在的病情而言,转诊的意义不大。的确,他自己没钱,而他的大哥、二哥也穷,即使转诊能保住命,将来的治疗费也是个天文数字。
我感到彻骨的寒意,顿时悲从中来。
是啊,他打工这么多年,现在却身无分文,甚至连住院的押金都交不起。即使能勉强住院,今后必将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涉及骨髓移植,可能是数十万元的费用。这一切,他的哥哥们也的确承担不起。
我感到无能为力,更无权强人所难。我只能建议,说服他的大哥送他转诊。面对基于贫穷的退缩、源于无能的推脱,我最后说:“这是你的亲弟弟,看在这个份上,就做一次最后的努力吧。实在不行,我先拿五千元,先转诊再说。”
说完这个,电话那头的回应无奈而坚定:“明天再商量商量”。
我无语,想嚎啕大哭。随后,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父亲的态度也让我吃惊:”他大哥跟我说了,这孩子没法治了。这孩子在外打工多年,从没给过家里一分钱,太不懂事。现在又得这种病,是个无底洞,谁也没办法。“
我对父亲说:这都是事实。这表弟性格和为人确有问题。但是,现在他危在旦夕,转到市级医院,或许就能多活几年。作为哥哥,难道不应该做最后的努力吗?父亲回答说:他的哥哥们都没钱,该怎么办呢?!
晚上回家,尽量不想这事,结果熬到凌晨两点才睡,中间还被手机惊醒。我不知道的是,他在我入睡后一小时就去世了。早上起来,我联系他的主治医生。这位女医生说:“人已经死了,发烧合并感染,白细胞都没有了。”
这位女医生说:“这孩子有点可惜。我看着也有点难过。昨天上午,我就催他家人转院治疗,但家人们一直犹豫,迟迟没行动。” 这位医生还问他:你外出打工这么多年,怎么没挣到钱呢?他说:我挣了钱都用来治病了。
我听说,他的哥哥们决定,就在县城买个棺材,就地收殓,然后运回老家,尽快埋掉。我不愿接受,但这是个事实。我有点难以想象,就是这个人,两周前还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帮他讨要拖欠的工资;要到部分工资后,自己又坐火车回老家,住进了县城医院。
我打开了他的QQ。这里有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痕迹。我知道,这是他与这个他已经告别了的世界的唯一联系;我知道,这个QQ也死了,再也不会有更新;他还在我的一个微信群里。我知道,那里再也不会有他的讯息。
他的QQ封面是一张阳光男孩手执玫瑰、低头凝思的照片。我猜想,这可能是个我不认识的明星,左下角的那个签名,我一点都认不出来。但是,左上角的那句话,却看得非常清楚:“被爱是一种运气!”
他的QQ空间,存有一些他日常生活的痕迹,有照片,有感想,有留言,有点赞。他的空间上,个性签名栏写道:“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是怕你再被太阳晒着了……”
这是6月29日13点31分的北京。我在痛悼一个人,在一个到处写着“中国梦”的地方;我在纪念一个年轻的生命,尽管“富强”“文明”“和谐”“友善”的标语触目可及。我闭上眼睛,泪却流了下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微信号/老常说)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