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作为城市规模化扩张的空间资源和农业生产地,其真正价值亟待充分认知。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应当如何实现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6月3日,在苏州科技大学主办的乡村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4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价值重现 城乡共享”主题展开研讨,聚焦乡村规划与发展。
推进乡村科学发展成为共识
学者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应二元割裂,而应是人们不同生活方式的平等选项,相互依存、价值共享、一体发展。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理念转向城乡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推动乡村实现价值回归和科学发展成为共识。
在传统的城乡关系中,乡村尽管在空间上是独立的,但对它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其实是城市和城镇。“乡村离城市越来越近,离‘家’越来越远。城市从乡村不断获得土地、资源、劳动力,又向乡村倾销各种商品、思想观念和快餐式的城市文化,深远地影响了千百年来形成的稳定的乡村形态和乡村关系。”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安华谈到。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与规划学院荣誉退休教授理查德·李盖茨表示,“城市如磁铁一样通过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吸引大量人口,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其实,乡村有其自身优势,有更好的环境、空气、水,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些因素会具备更强的吸引力。”
主动政策干预十分必要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地区发展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新农村建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顶层设计和引领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农村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方面不尽相同,不同地区对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乡村发展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乡村风貌和特色丧失,规划建设缺乏秩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无序、重复、缺失,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丁奇列举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表示,我国由城乡二元经济走向一体经济,以及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发展历程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这其中主动的政策干预必不可少,既要顺应城镇化率逐渐增长的客观规律,又要兼顾乡村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需要。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必然目标。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有赖于建立城乡融合的新体制机制。”在赵民看来,城乡之间应当通过系统规划,以价值共享理念逐步实现共同发展。
与会学者表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取向是保护乡村地区的稳定和活力,而乡村规划能够成为一种有效公共干预,复兴乡村地区的发展活力。
保证发展规划“接地气”
学者表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其方式与路径必然是不同的。在进行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时,应遵循客观现实、坚持一些共同的原则。
谈及规划对于城乡发展的作用以及应坚持的原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谈到,“我们必须明晰城乡统筹和乡村规划的目的、主体与对象、方法和路径,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规划。”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建筑学院教授林中杰表示,“规划不应只是空间规划或者工作规划,科学规划应该为每个群体都找到合适的地方。”
“乡村规划应该按照实际需要展开,这其中对地方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尤为重要。”张尚武认为,我国农村地区区域间差异巨大、前景各异,应注重对基本问题的认识,对乡村的机遇、政策和管理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调查评估,理清乡村生长脉络和内在逻辑,重视差异、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作为日常的乡村规划,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自我帮助的手段,专业的规划师与乡村居民双向教育,形成共识。
“我国乡村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地区差异巨大,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划无疑有巨大难度。”在丁奇看来,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要面向未来,坚持可持续原则,保证发展规划“接地气”、可执行。
陈安华同样认为,塑造现代城乡关系、执行乡村发展政策与规划,必须尊重村民的基本诉求,同时注重引导和示范。“专家学者应立足本土实践,基于城乡等值的理念和乡村视角,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深厚的乡土情怀参与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