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科学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落子

[ 作者:蔡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8-19 录入:王惠敏 ]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蔡昉在《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发布会暨湖南乡村

振兴2021年“十大”优秀案例发布仪式上的讲话

4.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界同仁,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祝贺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的发布,祝贺写作团队,也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同事。

乡村振兴是一个国家战略,因此首先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已经明确确定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擘画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我们也知道,任何一项战略部署都要求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基层的首创精神,要求各个参与方各显神通。这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求,比如如何做到激励有效,让每个当事人都能主动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在各地积累的经验中,就包括这种激励机制的探索,只有认真总结才能把总体的目标转化为本地目标,并且同解决本地的特殊难点和堵点相结合,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实践需要的振兴乡村战略和途径。因此,案例研究就十分有意义,既可以非常实用,也属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在总结湖南乡村振兴新成就、新经验,分析新问题、新态势,探索新路径、新策略的同时,概括了湖南推进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六大现实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蓝皮书最后也提出了五条基本对策,我都非常赞成。今天我也借这个机会对其中的两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在蓝皮书提出的六大现实问题中,至少有两条是经济问题,也是经济学问题,因此也就对应着一些规律性的事实,或者说一般规律。此外,这两个问题与我的研究专业和关注点均相对应,可以结合一般规律看其在中国的特殊表现,就意味着我们把一般规律拿来和国情省情相互比照,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化,同时找出适宜的对策。

我提到的这两个经济问题,在蓝皮书中分别概括为:第一,粮猪型农产品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稳产保供的压力大;第二,丘陵山区居住分散化和空心化,人居环境改善困难多。这两个问题的概括论述既可以看到本地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一些共性的东西,所以,也是我们整体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做理论研究的人,一项任务同时也是一种基本功,就是需要把现实问题、政策部署乃至政策语言,转化成学术语言和专业概念,研究才符合我们这些人的身份定位,才能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其实,这里的两个问题讲的都是规模经济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经济。前一项规模经济归根到底讲的是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后一项规模经济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或者说公共品的供给中,也涉及人口的居住集中度等相关规律。我把这两个问题看作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主题。下面,我简单谈点看法跟大家交流。

我们一直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我认为这两个“让”很自然提出了第三个“让”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让农业有合理收益,成为自立的产业”。要达到前面的两个“让”,就不能把农业视为天生的弱势产业,靠补贴和扶持才能发展。我们当然要有政府扶持,要靠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但是核心或者说最终目标,还是要把农业打造成为一个能够自立的,有堪比其他产业生产率水平的,从而有合理收益的产业。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过去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就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道理今天仍然是成立的。我们目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关键在于两条可行的途径。一是劳动力要继续转移。因为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时候,人均GDP大体上要达到23000美元。因此,那些发展水平处于从12000美元到23000美元发展过程的国家,可以成为我们赶超的参照系。

与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们目前的务农劳动力比重仍然高出18个百分点,意味着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太高了。因此我们还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土地经营规模仍然过小,总体来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之一。一个重要的思路是,我们要从过去的那种把耕地作为保障手段的理念,转变到把土地看作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载体。从理念上和政策上,这都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要有各种改革和政策措施配套才行,最重要的是土地制度的改革。这仍然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难点,非要攻克不可。能够做到农业劳动力继续转移,土地规模逐步扩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明显见效。这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谈规模经济。

另一点是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看规模经济。我们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公共服务的差距、人居环境的差距,归根结底涉及的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有一个现代化途中的与参照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这些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有规模经济,与合理的居民数量有关。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家庭的成员就被分隔了,也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只有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在城市的落户,才可以做到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成员分隔为代价,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到城市,我们需要以传统的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空巢家庭为单位,我想这一点从经济和社会角度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善人居环境,政府要予以保障,必须承担必要的支出责任。当然,政府承担公共品支出责任以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从理念上我们应该认清这一点,即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埋单人,这个性质也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强。在人均GDP由12000美元到23000美元这个区间,从国际经验来看,正是政府社会性支出占GDP比重显著和加速提高,从而达到相对合理水平的关键时期。由于这一经济规律是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来的,因此我把这个时期即政府支出占GDP比重,或者社会支出占GDP比重提速的时期叫做“瓦格纳加速期”。我们应该把这个加速期看作是一个机会窗口,加快满足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使农业农村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善。

以上是几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观点,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蓝皮书是一个系列出版物,今年写完出版后,明年还要写,如何保证年年都有知识增量呢?特别是如何做到理论上和政策上持续有增量,或者至少要有新意,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蓝皮书可以不断深化研究主题,不断拓展内容,把到2035年之前的重大难点和堵点逐一挑出来,用湖南经验为全国的探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最后,祝贺发布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微信图片.jpg

(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本文根据作者在《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发布会暨湖南乡村振兴2021年“十大”优秀案例发布仪式上的讲话整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