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初步统计,新疆地膜覆盖面积大约保持在5900万亩(含兵团),年使用地膜约25.5万吨左右,但年回收使用率不足10%。董新光说,残膜污染已成为制约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5月15日《人民日报》)
据统计,覆膜平均使棉花增产16%,而覆膜20年的棉田残膜却会使棉花减产12%,增产部分几乎被残膜危害和地膜成本抵消。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地膜使用大省,新疆地膜覆盖面积大约保持在5900万亩(含兵团),年使用地膜约25.5万吨左右,但年回收使用率不足10%。因此说,残膜污染已成为制约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
其实,“地膜残留”问题非新疆独有,在全国各地皆有不同程度的出现。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废旧农用薄膜造成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用薄膜用量也不断增大,废旧农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年增加。有资料显示:我国农膜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现已突破亿亩大关,农膜污染量在不断增加。而农用残膜系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属于难以降解的塑料,熔融指数高,降解周期为200~300年,而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如果让它遗留在土壤里,首先是对土壤产生的危害,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降低了土壤肥力水平;其次是对农作物的危害,它会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造成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影响肥效正常吸收,导致产量下降;再次对牲畜的危害,如果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导致死亡;当然,它对农村环境景观的破坏也是致命的:五颜六色的废弃农膜随处乱丢,确实让人目不忍睹。
如何破解“地膜残留”的困局?农膜是可回收的,而且它的回收用途还是挺多的。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还是熔融回收技术,对废农用聚氯乙烯薄膜的回收处理方法是:(1)将分选出的废农用聚氯乙烯薄膜经破碎、水洗和下燥等工序制成碎片或粒料;(2)用废农用聚氯乙烯薄膜直接生产塑料制品;(3)用溶剂萃取出增塑剂并生产硬质聚氯乙烯制品。
总之,“民生无小事”,解决“地膜残留”就是关心农村环保问题,关注农民生存环境,关注农民生命健康。为此,我们各级政府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增强环保的意识;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回收力度: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像新疆一样大力“开展废旧地膜综合治理,拒绝超薄地膜生产销售使用,规定残膜100%回收”。这才是遏制农膜污染的治本之策。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