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县摘帽”不仅是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的需要,更是我国改革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干部必须力戒四种作风。(陕西日报4月5日)
这四种要力求诫免的作风是“衙门老爷式作风”、“ 资历镀金式作风”、“ 和尚撞钟式作风”、“ 蜻蜓点水式作风”。
有的干部是离着单位太“近”,离着基层太远;离着权力太“近”,离着群众太远。身上不肯沾尘土,脚上不肯沾泥土,看见基层觉得烦,看见被扶贫的群众觉得脏。有这种心态,又怎么能够真正深入到扶贫单位?有这种心态,又怎么能够被群众所接纳呢?
扶贫工作从大的层面来说是国家战略,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按照2020年之前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部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战略目标,不光是要全社会各个层面要“动”起来,身为党员干部则更要身先士卒,更要拿人民群众的福祉来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党员干部的原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从“小”的层面来看,其实,干部到基层去工作,去扶贫,这不光是一次历练,是很好的经历,真实的接触基层社会,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的触角,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真正能够让农村扶贫工作卓有成效,真正能够把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这不光是考验着扶贫干部们的工作热情,也考验着干部们的工作能力。通过这样一种历练,让每一名干部都能够获得工作能力上的自我提升,获得对于基层真正感知。正如有句话所讲的,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理论如果不通过社会的实际感触与认知,不通过真正接触,就不会让理论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一点对干部个人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时期,不光是扶贫工作是紧要任务,深化机构改革,简政放权,经济“新常态”,产业化升级,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只有真正感知过基层的,真正在基层做出过成绩的,才能够在这场变革的大潮当中站稳脚跟,真正能够把自己锻炼成有用之才。所以,从基层锻炼的角度上来说,给基层扶贫工作加码,给干部个人能力上进行提升,这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更是如此。
身体力行比只懂得理论更为重要。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就是要好好沾一沾泥土,好好在基层磨练中把自己打造成一块“好钢”,这对个人来说是财富,对于组织来说也是财富。
(作者单位: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