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必须补上这个短板。只有广大群众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普片提高了,就不会出现思想保守、没有家庭规划、养成“不思进取”习惯;就不会出现因近亲结婚导致家庭成员病残这样的“低级错误”;也不会出现“扶了依旧贫”这样的无果之为的悲剧。
“教育”能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改变命运、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方式。知识是脱贫的基础,技能是防止返贫的保障。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前提是树立教育帮扶理念,重点是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学得起,关键是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扶贫扶出实效,扶出长效。
扶贫必需扶智,扶贫首先是要树立教育帮扶理念。一方面要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群众创业培训等多层面构建全领域的帮扶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大边贫地区的教育宣传力度,在群众中宣传教育对生活的意义、作用和影响,彻底转变群众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扶了依旧贫”这部分群众的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久治不愈”的贫困问题。
提高教育广泛性,让贫困地区大多数人群学得起。贫困地区的群众上得起学是教育扶贫的底线,根据国家教育扶贫的有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教育事业资金投入力度,让这些地区的群众享受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对贫困群众进行文化智慧的渗透、启迪、滋养和教育,让他们不断开阔视野,增强致富本领,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力。特别是要让贫困地区的每一个孩子充分接受教育,让每一个群众都能接受脱贫技能培训。
从具体教育出发,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学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情。一是政府要重视引智,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福利待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更好乐于教育,精心发展教育的建设人才。二是要创办特色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加强职业技方面的人才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作者单位:万山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