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金秋梨销售约7万斤,收入10多万元。”2月1日,高酿镇高酿村支部书记杨传海高兴地说。
早在几年前,扶贫开发工作启动初期,高酿镇就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扶持,大力发展符合本镇实际的烤烟、优质稻、金秋梨、山羊养殖等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培育稻鱼水产养殖、葛根、金银花等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1.优质稻产业让群众脱贫致富有了基础。高酿镇属温凉农业气候区,年降雨量1394毫米,无霜期265天,年平均温度14.9℃,土壤肥沃,群众世代依靠农家肥种植水稻,精耕细作,很少施化肥和农药,其独特的自然优势为全镇的优质稻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酿镇政府利用国家推广超级稻的有力契机,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动全镇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的优质稻,将全镇的水田全部用于种植优质稻。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全镇农田水利特别是坝区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搞好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邀请水稻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优质稻指导培训,推广优质稻种植技术,安装太阳能捕虫灯等现代设备,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率,使得这一传统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已实现了单产每亩860公斤的历史最高记录,年均无公害优质稻种植产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可以产出优质米0.7万吨左右,按市场价7元/公斤,产值近5000万元。为全镇群众的小康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金秋梨产业让群众脱贫致富有了底气。早在1995年,高酿镇政府便对全镇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把绿水青山发展成金山银山,是镇政府想得最多的事情。为此,镇政府多次组织果农到到渡马乡考察柑橘、到湖南考察杨梅、到广西考察其他水果产业,在认真分析了镇情的前提下,针对本地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的实际优势,决定种植金秋梨。
于是,镇政府在1995年便开始大力号召群众利用荒山种植金秋梨,但一两年下来,效果并不明显,绝大部分群众都是持观望和迟疑的态度,全镇只有隆寨村的杨传海、杨仁某、杨传某、龙某几户响应号召种植,为了做大规模,高酿镇政府决定将群众基础较好的隆寨村作为示范村推广,让群众通过看到隆寨村种植金秋梨取得的实惠自觉种植。于是,重点打造隆寨村金秋梨示范基地,引导隆寨实行党员带头示范,村两委包户发动。引导隆寨村种植大户联合成立“高酿镇金秋梨协会”,积极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对群众进行培训,解决群众没有技术的问题,与贵阳、广西等外地老板联系,帮助群众进行销售,解决销路问题和单个农户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的问题,触底解决群众种植金秋梨的后顾之忧。经过不断发展,隆寨村家家户户都种得有金秋梨,多的达到15亩,最少的也有2亩,2015年全村种植面积360亩,产量达120多万斤,收入160多万元,户均收入2.2万元,其中村支部书记杨传海的金秋梨产量约7万斤,收入10多万元。隆寨杨传某户,一家5口人,两个子女读书,欠下很多债务,经济十分困难,看到周围群众种植金秋梨的巨大经济效益,前几年也试种了10余亩,最近4年,年均纯收入5万余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存款,在高酿集贸市场建起了两间新房,过上了小康的生活。金秋梨产业的成功,让全镇群众看到了发展果品农业的甜头,现在,周边几个村也有许多农户争相种起了金秋梨,预计四五年后,全镇金秋梨种植大户将达150余户,面积将达500余亩,产量将达170多万斤,收入将达230余万元,将进一步坚定全镇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3.稻田水产养殖产业让群众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优质稻产业只是为群众脱贫致富坚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毕竟是传统产业,多年的发展已经使它达到了产业的极限,利润进一步增长难度大。要想让群众的腰包更鼓一点,还得在稻田上做更大的文章。镇政府经多方考察,确定结合本镇群众素有在稻田里养几条鱼的习惯,发展极具市场潜力的稻鱼养鱼产业,推动高酿农业由传统种养殖稻鱼业向有机生态稻鱼业转变。通过争取,2015年,上级党委政府通过了在高酿镇建设“天柱县高酿稻田养鱼示范园区”的决定。2015年度,高酿镇稻田养鱼养殖规模已达400余亩,亩均产鱼40公斤,产量达16000公斤,产值达100余万元。稻田鱼养殖项目全部建成后,种植面积将达1000余亩,年产稻鱼将达4万公斤,全镇稻田养鱼纯收入将高达250万元。
作者单位: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