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为例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时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产业振兴摆在首位,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作为即将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区),眼下最薄弱的是部分村社特色支柱产业还未发展起来。因此,在巩固提升扶贫成效、防止返贫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首先应重点抓好农村特色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要应从搞好规划、依托城市、鼓励创新、瞄准市场、畅通信息、突出特色、注重质量、搞好营销等八个方面来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丘陵地区; 乡村振兴; 发展特色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从12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意见。今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形成了今后5年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政策框架。今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作了重要讲话。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是摆在首位的,是我们首先应抓好的工作。
为了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明确要求,助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018年3月以来,我认真按照中共南充市嘉陵区委的安排部署,结合督查区内部分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到全区30余个乡镇的村社农户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到了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我所在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是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一个县级行政新区,也是一个地处我国西南丘陵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区。经过近3年多时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区退出国家贫困县工作已于2018年6月15日至24日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检查评估组检查验收,于2018年7月31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于2018年8月17日经国务院扶贫办确认成功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70万嘉陵人民交出了一份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满意答卷。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现已进入巩固提升和防止返贫新阶段。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这3年多时间里,全区累计投入资金43.39亿元,使区内所有困难农户的住房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都有了保障,全区农村的交通、水利、文化、教育、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都应有尽有,眼下相对薄弱的是部分村社特色支柱产业还未发展起来。因此,在巩固提升扶贫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首先应重点抓好农村特色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下面,我就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这一主题,谈几点个人想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要搞好规划
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区域布局化、规模化生产”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线一品”或“一乡一品”、“几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科学编制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支柱产业。这个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重点发展产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保障措施要有明确要求。在编制这个规划时,要与上级的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使本地要发展的产业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要充分尊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意见,使当地要发展的产业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光照、水质等条件相适应,确保在发展中不会出现异常情况。
二、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要依托城市
目前,我区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中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已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缺乏,懂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很少,很难在农村内部寻求解决乡村振兴的良方,应寻求城市的反哺、支持和带动。因此,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格局中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依托城市需求,加快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特色旅游业。只有这样,乡村活力才能得到释放,特色产业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三、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要鼓励创新
应按照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标准+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构建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支持发展一批营销型、科技型、服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强化对土地流转的信息搜集、发布、协调和依法监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放活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民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推进土地向农村能人和城镇工商业主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合作,鼓励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经营农民的承包土地,引导返乡农民工利用闲置土地和荒山、荒滩创办农业种养企业,促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四、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要瞄准市场
当前,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村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牢固树立起现代化、市场化的大农业观念,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放眼国内国际大市场,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绿色品牌型”、“旅游观光型”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努力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配置。要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抓法,把过去主要注重抓生产转变到注重抓流通促生产上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并指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和市场开拓在市场中赢得主动;要坚持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短期行为或明显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盲目生产进行必要的劝导,通过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等方式,引导农民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向着现代化农业的目标努力。
五、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要畅通信息
县(区)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干部,在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建立起信息网络,扮演好服务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接收信息渠道多、速度快的优势,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科学的产销决策依据。首先,要加快信息体系建设,实行县(区)、乡镇、村三级信息网络与国内外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涉农企业、专业协会、运销大户联网,扩大信息覆盖面,形成纵横贯通、内外相联的信息网络,切实增强服务功能。其次,要抓紧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信息分析处理队伍,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分析、处理,同时要加强对国内外农产品产销形势、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发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手段,把有价值、实用的信息传送发布给农民和涉农企业,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搞好生产经营。政府提供给农民和涉农企业的信息,应当是对某一产品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范围内整个供求关系的系统分析,是对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价格走势的科学判断,是对未来市场前景、产销决策的权威导引。
六、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要突出重点
当前,尽管一些普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优质特色农产品却以高出同类普通产品价格的几倍在市场上畅销。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一定要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并注重发挥其品牌效益。要按照口粮、加工用粮、饲料粮对粮食品质的不同要求,稳定优质稻谷、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优质小杂粮生产,提高“两高双低”油菜比重,大力发展天府系列花生、优质柑桔柠檬和果桑、茶桑产业,以及特色水产品、良种畜禽业,突出发展绿色优质蔬菜和生态有机食品。就水果来讲,要着重促使一批名优水果生产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同时要提高其包装、贮藏、保鲜等环节的技术水平,使这些名优水果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让果农获得更多收益。就蔬菜来讲,要大力发展精细、高档、反季节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保证淡季有菜上市。就畜禽来讲,要突出发展优质牛羊和优质小家禽,提高瘦肉型猪的比例。与此同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不断促进品种的更新换代,以确保农产品品质结构的不断优化。
七、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要注重质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增强干部群众的质量标准意识,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严格按质量标准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要突出抓好农业生产安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大农产品安全管理力度。要下大力气控制农业生产基地的外源污染,治理水质污染,解决畜产品生产中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激素类药物以及兽药、鱼药残留超标和有毒有害物质危害问题。力争经过努力,使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安全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取得国际市场通行证。同时,从生态环境条件和生产过程控制两个方面加以管理,从规范和完善品牌确立,支持市场营销方面加以引导,形成一批质量安全、营养丰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农产品,使我们的农产品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有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能远销国内外市场。
八、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要搞好营销
应坚持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好产地销售市场,并在粮油、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特别是要注重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加快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联络各个收购网点的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更多地依靠中介服务组织把农产品卖出去。要建立一批专业协会。主要把种养大户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技术共用、市场共享、利益均沾的经济联合组织。要组织一批供销组织。主要把乡镇供销社、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组织起来,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公司。要培育一批运销大户。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大批有经营头脑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贩运,把大量分散的农产品组织起来,实行多形式、多渠道营销。而且,要领导带头跑流通,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村干部,一定要把主要精力从只抓生产转到重点帮助农户、种养大户、承包业主跑信息、找销路、办市场、牵线搭桥、引导服务上来,乐于当“果书记”、“猪乡长”、“菜主任”、“鸭会计”,积极帮助农民解决鲜活农产品的“卖难”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