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其中既有主动返乡创业的人员,也有被迫返乡创业的人员。主动返乡创业人员以农业经理人、农业带头人、返乡投资的人和大学生及技术人员这一类有资金、有技术、有文化或年轻的大学生为主,但这一类群体在返乡创业人员群体中比重并不是很大,占较大比重的还是因经济下行失去在城市谋生的被迫返乡农民工。这群被迫返乡的农民工多为低学历、无资金、无技术的普通入城务工农民,他们大范围的被迫返乡必然引发新的社会治安问题。
一、被迫返乡农民工引发乡村社会治安新问题
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点增多。经济上行阶段,城市对乡村青壮劳动力的吸收使得广大乡村表现的是少龄化、老年化、妇孺化特点。少人、少青壮男性劳动力的乡村缺乏活力,社会矛盾点相对也少。即便存在一些矛盾,由于大家常年务工在外,一年间估计也就节令时才返回家乡,大家碰面的机会少,大多的的矛盾也多会暂时搁置。现在大家被迫返回故乡,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日子增多,原有的那些被暂时搁置的矛盾就会被再次提起,转化为矛盾纠纷的焦点。同时,随着返乡人员的增多,原来家族间、村组间常见的因争水争地争夺资源引发宗族势力介入纠纷化解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也会再次涌现。另,因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变化,部分农民工返乡后引发的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矛盾也会增多。
社会治安突发性隐患点增多。经济下行,失业农民工被迫返回故乡。这种返乡,并非基于内心的自愿选择,突如其来的失业才是他们被迫返乡的缘由,仓促间的返乡一定程度上可以描绘为城市大逃亡。大逃亡的广大农民工并没有做好返回故乡的准备,这些准备既有经济方面的准备,也有心理方面的准备。这场仓促间的人员返乡大挪移,短期内带来的不安定影响并没有大范围的出现,但地下暗流涌动,从长远来看给广大乡村带来的治安问题影响已经形成,随时会集中爆发。如失业的农民工在故乡无法再就业,没了打工收入,生活的现实压力必然增加。部分年轻的返乡人员社会预期降低,已无法像其父辈一样随时可以融入乡村生活,在乡村无所事事的情况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也是徒然增大,导致社会治安隐患点在增加。
社会治安案件演化类型增多。被迫返乡前的乡村空巢、空心化和老年妇孺化的特征明显,在社会治安问题中常见的黄赌毒、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现象并不多见,而财物失窃类问题在邻里之间发生也比较少见,即使有的几起也多是为外来人员流窜作案。有时,这种外来的流窜作案的地域性、团伙性特征即便突出,但对乡村来讲影响和波及面也不是很大,原因就是现在的乡村值钱的财物并不多见,特别是现在流行电子支付,存放于家中的货币并不多,加上老人小孩平时多居于家中,留给违法犯罪者的机会也是不多。同时,少量的如打架斗殴、赌博等社会治安问题,则多集中在农民工回乡探亲比较集中的节令时节,不过由于大家在家乡的时间短,这类案件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波及面也并不是很大。但这些情况随着被迫返乡的人员增多,特别是年轻的返乡务工人员增多,势必会将一些黄赌毒、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治安问题带回故乡。
二、被迫返乡农民工给乡村社会治安治理带来新挑战
身份意识再塑造带来新挑战。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里人与乡村人的身份辨别认知,让广大的进城务工人员常常萌生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的感叹。但长期的城市打工生活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心理认知,不少农民工,尤其是不少伴随父母主要在城市长大的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他们不仅在心理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已与城里人无异,他们早就产生自己已是城里人而非乡村人的认知。认知归认知,现实很骨感,广大的农民工即便已在城里买房,农民身份地困囿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融入,没有买房者更甚,结果就是城市容不下,故乡回不去,他们已被城市和乡村双双边缘化。经济下行前,城里谋生相对容易,在城市中坚持下去还会带来一丝梦想和希望,只要不放弃,至少下一代还有机会。可现在,随着经济下行,企业倒闭而失业不得不被迫返回故里,由于心理没有预期,返乡的农民工在乡村现有文化上也就没有了共鸣,再也没有上辈那种吾乡吾土,守望故里的执着与热爱。心理的不被认同,行为的认知失范,造就熟人社会陌生化。熟人社会陌生化提升了小型摩擦事件演变成大治安问题的概率。因此,培育乡土认知,乡民身份意识再塑造是防范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基础。
经济领域再就业带来新挑战。相较于工业,农业提供就业的岗位并不多。传统农业因体力劳动繁重,已被年轻一代农民工抛弃。现代农业,则因科技含量高,对文化的要求也高,被迫返乡的农民工多不具备。因此,被迫返乡后的农民工很难在农村找到稳定的再就业渠道,成为新的“有闲阶层”。这一个新的有闲群体,因多已不会从事农活,回到乡村后常有无所适从的无力感。为弥补心里的空虚和寻求精神刺激,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人用赌博、酗酒打发时间。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弱,极易从邻里朋友间的打麻将、打纸牌等娱乐逐渐向赌博方向发展。赌场酒场是非多,由于乡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法律意识不强,因赌博或酗酒引发的纠纷很容易演变为打架斗殴等社会治安、刑事案件。因此,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就成为乡村治安问题防治的重中之重。
社会防控体系再构建带来新挑战。被迫返乡农民工引发社会矛盾纠纷新问题,也给基层治安防控带来新挑战。这些挑战,既有现有防控人员、资金的不足,也有现代防控科技赋能的不够。如现在不少乡村治安防控工作仍是由派出所、村委会下设的治保委员会以及村组间的联防组织负责。有数据统计,乡村警察配备比例为总人口数的万分之九,通常一个乡镇派出所配备民警4—8名。因民警人数少,负责区域广,很多时候村庄巡检会流于形式;村委会的治保委员会人员也少,且治保主任一般身兼数职,矛盾发生时很难及时赶到现场处理;联防组织成员则多为老人、妇孺,无法做到及时控制违法犯罪的目的。部分乡村甚至没有联防组织,结果就是在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中体系中应发挥重大作用的国家力量缺失,乡村合法有效的防控权威组织缺位。另,乡村治安防控机制科技赋能程度不高,现存的防控机制数量和种类太少。如部分乡村安防系统欠缺,呼叫联系还是靠传统叫应方式;部分乡村互联网接入滞后,乡村防控信息无法及时做到网络共享导致联动运转不畅;乡村情报信息收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情报收集失真、上报不及时等问题突出;防控物资投入不足,防控演练不够,治安监测、防控排查、控制演练等基层立体化防控机制尚未建立等。
三、被迫返乡农民工引发的乡村社会治安问题治理路径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打造治安管理坚实经济基础。经济下行迫使广大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就业的城市回到各自的家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被迫返乡的农民工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他们的生计问题,也就是中央一直强调的稳就业问题。家乡要有提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平台,这就需要强化乡村新型产业化改革,发展多样化产业主体,增强乡村经济的市场竞争优势。首先,要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开展多产业发展模式,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再就业;其次,各地政府应当将为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提供专业指导、财政支撑、政策优惠的系列优惠政策的制定列入工作日程,特别是在国家层面加快推动惠及乡村经济的金融改革,为发展多类型乡村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发展新型乡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及产业改革良性发展。如此,通过推动新型乡村产业化改革,解决返乡农民工带来的乡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并因此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收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通过推动乡村经济产业化改革,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收入问题,就可为乡村治安管理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行乡土文化教育,健全综治安全教育长效机制。重塑乡土意识,需要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为此,各地政府应指导广大乡村结合乡村实际,首要推行乡土文化教育。一个便捷可行的方式是在培育乡风文明新风的原则基础上,制定简约易懂、接地气、能推行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内容要能体现推动村级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和加快产业发展等内容。通过树文明新风和强化乡村安全教育机制建设,防范乡村治安问题于未然。其次,加强国法宣传教育。搭建普法宣传入村入校平台,法治宣传部门应制定法治宣传计划,打造法治乡村定期宣传制度。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搭建法治信息群发叫应平台,通过点对点短信群发模式,将相关法治宣传信息向辖区内乡民发送,通过长期的信息教育,让法治信息入脑入心,切实起到提高乡民遵纪守法意识,安防意识和安防能力有效提升的效果。第三,应积极推行乡风民俗等集体活动,比如传统的社戏、集体球类比赛项目等,强化返乡农民工的集体意思和乡村归宿感。
构建科学监测机制,打造立体化的安防治理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范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可将治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首先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摸底,建立返乡农民工专项档案。通过建章立档,由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与各村委员会相互配合,完善日常管理台账,特别是对可能引发治安问题的返乡农民工专门建档。其次,建立村级网格化治理体系,以自然村或乡民小组为单位划分。每个行政村由联系派驻的党政领导干部担任网格指导员,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在乡民中物色治安积极分子担任网格员,网格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发现网格内的治安隐患和治安问题时,及时收集、上报和处置。第三,搭建数字化的协同治理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搭建一个以党政部门负责人牵头,乡镇综治人员、派出所干警、村级治安网格员联成一线的职责权限明确,信息及时互通互信的治理平台。通过部门联动,团结协作,将治安问题防范在萌芽状态中。第四,加大资金投入和演练力度,要做到治安问题出现时有人有物有序及时有控。
梁漱溟先生曾今说过“只有乡村安定,乃可以安揖流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然要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的新问题。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乡村社会治安新问题,果断计划和安排好各项应对措施,就一定能为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目标构建好坚固地防御体系。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郴州市委党校;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5年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