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薇:乡村共同体:现状、热点与展望

[ 作者:王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0-23 录入:王惠敏 ]

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同时又涉及话语体系,因此本文就这个概念进行分析。

一、关于“乡村共同体”

乡村共同体这个概念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涉及。共同体概念最初是出自社会学,共同体作为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指的是基于自然意志而结合的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具有归属感的小规模群体。乡村在空间意义上是村民从事生产活动的场域,在国家宏观战略意义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探索与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要求背景下激发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活力的关键路径。乡村共同体既有空间意义,也有政治意义,还有文化意义。

乡村共同体作为乡村内外多元主体形成合力之场域是促进乡村的繁荣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乡村共同体的界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传统农业时期、集体化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发生过多次变化并且如今仍在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行政下乡”、社会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无不改变着乡村共同体的内涵。近年来,共同体在乡村生活、治理中起的作用式微,如何振兴共同体是乡村共同体领域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 “乡村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触角不断深入,很多观点认为乡村共同体在乡村处于瓦解的状态,近年来在研究中间经常看到的是重塑乡村共同体。我和团队成员对乡村共同体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些梳理,梳理的是1999年之后的文献,也就是21世纪以来的研究。梳理中可以发现,在1999年之后乡村共同体的研究在前期处于非常式微的状况,2007年到2013年之间是起步,2013年之后有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这个发展是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乡村共同体刚出现的时候,尽管有学者注意,但并没有出现大量的研究,2006年之后我们看到的一系列的研究,更多出现在文学领域。2013年当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一系列策略之后,乡村共同体的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对于整个研究的庞大群体,作者呈现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合作,基于平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地理上形成的研究中心合作的惯性,保持了乡村共同体研究一系列的合作。

三、“乡村共同体”研究热点

从整个研究来看,研究的内容分布非常广泛,数量非常多,我们梳理出十个方面,归结为三类,一类是乡村治理和振兴类,这个公管学界是最为熟悉的;一类是社会文化与伦理类,这个是在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一类是居民参与权力类,这一块更多的是政治学界的研究。

第一类,乡村治理与振兴类。有几个聚合体的词,包括乡村共同体、社区互助机制、国家整合和共同富裕等子聚类。在管理研究中间更强调的是农民的自主性的挖掘以及乡村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前面专家讲到的数字乡村建设,这也是近年来的热点。除此之外,近十年来新乡贤的研究也是非常多的,在整个乡村振兴这块。

从社会文化和伦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强调的是乡村类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考虑的是自然村庄的功能衰落问题,这里更多涉及的是价值传承和文化创新与保护。我们发现,在这块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文学类的衍射研究。比如说《阿Q正传》、文化治理、公共文化等子聚类,还有大家熟悉的《红旗谱》等等。聚焦于乡土世界和合作化运动,强调乡村社会的合作研究,跨越了今天所讨论的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还有一个是伦理共同体,强调乡村怎么样通过建设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共同体的建构问题。

最后一个大类是居民参与和权力。村民自治如何转化为社区治理,或者说村民对乡村的治理参与路径应该是如何。还有一块是聚焦于基层权力,这一块对于权力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社会学界,有一些是借助于文学作品对于乡村共同体来进行剖析,因为文学始终来源于现实。我这里写了一句话:文学始终警醒着现实。相关学者便是基于这一视角对于乡村共同体进行着研究,在乡村共同体的重建与振兴过程中,对基层权力结构的再造、规范和制约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另外一种研究方式。

四、 “乡村共同体”研究趋势

乡村共同体有一个时间图谱,我也进行了相关总结,主要是针对1999年到2023年期间,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以及乡村社会,不同的视角下研究所关注的重心,以及不同的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文学领域上对于乡村共同体研究的核心词的聚集。

在对共同体的研究中,最开始对乡村共同体的关注是来源于村民自治,或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2011年之后,“阿Q正传”,“伦理共同体”“村落共同体”“高加林”“乡村社区”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反而成为乡村共同体研究的一种核心词汇,可以看到这个时间段里面,更多对于乡村的把握是从另外一板块反映出来的。2014、2015年之后,在地实践、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乡贤开始成为重要的文化词汇。

我们对所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注重实地研究因地制宜。所有的研究应该因地制宜,中国的乡村地方特色太突出了,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完全不一样,对于乡村的研究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特色。

第二,在整个研究当中,当我们关注上层建筑,关注整个文化的时候,如何把乡村共同体的建设更多地与农业相结合应该变得重要。就像刚才老师谈到的,六次产业,没有农业就是零。乡村共同体的研究还是要衔接“三农”问题,研究农业本身的发展问题。

第三,警惕负面影响陷阱。行政力量与市场机制的博弈,以资本为具体表现对象的新主体可能基于发展乡村的出发点对农村用地、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相关问题需在研究中重视,关注的主体不仅是农民个体,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主体,不能用完全对象化的方式来关注。

第四,乡村共同体研究的进步依赖于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广泛合作,而非单一群体的努力。为推动此领域研究,必须突破限制,构建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社区和私营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合作网络。通过促进知识共享,增强研究的应用性和适应性,利用地方特色和优势,推动乡村共同体重建和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开放、协作的研究环境,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和实用价值,以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是乡村共同体研究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来源:《乡村治理评论》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