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梦其: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现状及建议

[ 作者:黄梦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05 录入:王惠敏 ]

摘要: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灵魂,是判断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核心标志;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第一修养”,是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使自己完全具备比普通党员、农民群众更坚强、更可靠的党性观念和党性原则,更崇高、更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灵魂,是判断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核心标志;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第一修养”,是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重要途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组织最基层组织的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最基础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和荣誉。党的十九大开启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理性分析,深刻理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当前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这种社会大背景之下,强调要求我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更有现实意义、显得更为迫切。概括地讲,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和村情都发生的这种深刻变化,尤其是服务“三农”发展的这种现实需求,无一不说明当前我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是形势所逼、时代所迫、群众所盼,更是事业所使、职责所在、成长所需。也就是说,强调要求我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事业所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办好中国的“三农”事情要靠党来办、要靠人去干。农村基层党组织因事业需要而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也因事业要求而培养。离开了党的“三农”事业,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失去了建立的意义、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也就失去了培养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事业,更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我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基层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长期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熟悉了解农民群众,也最能够帮助农民群众,必须时刻注意切实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宗旨意识,自觉承担起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光荣使命。二是职责所在。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三农”事业的实践者、推动者,是农民群众创业致富的先行者、示范者,是我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农民群众的希望所系,肩负着带头创业致富、带领当地农民群众共同创业致富,以及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神圣职责和历史重任,必须时刻注意切实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既要为自己做人、又要为群众做人,既要为自己干事、又要为群众干事,既要为自己致富、又要为群众致富的全新理念,时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具有大局意识和群众观念,是否对得起组织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培养信赖,是否在普通党员、一般群众中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我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先行者、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群众致富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三是成长所需。笔者认为,做人要讲德性,做党员干部尤其是想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干部必须讲党性。但坚强的党性并不是天生就有、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产生、自然形成的,它需要一个自觉的、长期的、反复的艰苦磨炼过程,这个艰苦磨炼过程就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也称党性锻炼)。另外,党性锻炼是一个党员干部成长进步、发挥才干的前提条件,党性锻炼越自觉、党性修养越投入,成长进步就越快、作用发挥就越好。尤其是我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普通党员、引领当地群众,进而在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施展聪明才华、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时刻注意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不断提高致富本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力求做到在不断丰富“口袋”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脑袋”,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注重对照要求,认真查找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桃江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总体状况来看,主流是好的、素质是高的,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仅致富本领高、带动能力强,而且政治表现好、思想觉悟高,勇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乐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敢于接触新事物新技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向上向善,既能大胆带头创业发展致富、又能积极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发展致富,既有经济头脑、又有奉献精神,淡薄名利、宁静致远,为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党性观念牢、思想素质高、带动能力强的“经济能人”和“技术能手”、“产业带头人”和“致富引领者”。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按照新时代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赋予的新使命、给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对照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和党性修养的新论述、新精神,目前仍有少数同志在党性修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有所淡化”:一是心浮气躁、心无远虑,进取意识有所淡化。有的同志思想消极、意志消沉,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思想观念的渗透,政治信仰发生动摇、理想信念开始丧失,进取思想淡化、精神萎靡不振,既不注意勤奋学习、钻研技术、关注时政、提高自我,又不注重深入实际、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八小时之内”沉醉于挣钱赚钱、发财致富,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沉迷于打牌赌博、吃喝玩乐,求快活;满足于已有的本钱、现有的本事,习惯于老思维想问题、老套路办事情,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小富即安、小成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缺乏服务群众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满足于“步子不快天天走、收益不大年年有”,以致“山河依旧、面貌如故”。用政策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水平不高,用现代科技创业致富、引领群众的能力不强。二是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群众意识有所淡化。有的同志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缺乏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概念以及应有的人缘关系、利益关系,淡忘了“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忽略了“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第一职责,还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已经过时、市场经济不需要再提倡“为人民服务”,群众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突出,只顾自己发家致富、只管家庭兴旺发达,不关心群众冷暖疾苦、不热心集体公益事业,私事优先、公事第二,片面追求“自我”发展、“自我”需要,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只有家庭、没有集体,讲个性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讲权利不讲义务、讲索取不讲付出,讲法律不讲道义、讲感情不讲道理。更有甚者,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丧失党性原则、丢掉人格尊严、损害集体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疏远同志关系,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以利灭义,有米便是爹、给奶就是娘。三是放荡不羁、放纵任性,自律意识有所淡化。有的同志在相互比较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组织观念淡薄、自律意识极差,霸权主义严重、自由主义泛滥,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讲民主、不讲集中,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检点的习惯,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平民百姓。平时说话待人处事,不注意自己身份、不注重自身形象,不讲党性原则、不顾社会影响,经常散布消极思想和落后言论,时不时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家族宗教活动以及干扰破坏村支“两委”换届选举等非法组织活动,甚至参与“黄赌毒”、地方黑恶势力,打牌赌博、信神闹鬼,奢靡享乐、铺张浪费。还有极个别同志生活腐化堕落、思想道德败坏,生活上沉湎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什么饭都敢吃、什么酒都敢喝、什么牌都敢打,交际上热衷于交权贵、傍大款,什么人都敢交、什么忙都敢帮、什么事都敢做。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凡此种种,都是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不强,以及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不纯的具体表现,不仅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而且在农民群众之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于在个别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异常现象,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予以高度正视研究,并在正视研究的过程中,深入解剖自己、深刻反省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三、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党性修养争做合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既要靠他律,即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和帮助;又要靠自律,即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积极进取和自我锻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但后者更为重要。就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个人而言,党性修养贵在知行合一,必须时刻注意把党性标准、党性原则、党性要求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以这些准则、要求作为镜子,经常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具体地讲,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这既是锤炼党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党性修养的具体要求。

(一)坚持在不断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坚强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而言,首先,要深化学习认识。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着眼于加强党性修养,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发展需求,努力克服“我是‘大忙人’冒空学、我是‘百事通’不用学、我是‘大老粗’无需学”等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平时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克服困难、留心学习,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自我学习,自觉养成讲学习、爱学习、勤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突出学习重点。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生产、生活实际,严格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学习原则以及党性修养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认真学习党建理论、政策法规和实用技术、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以及带头创业发展致富、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创业发展致富的能力和本领。最后,要运用学习成果。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充分运用到自己的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去,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开展工作,用实用的技术信息指导实践、发展生产,自觉克服学归学、做归做“两张皮”的现象,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进而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

(二)坚持在深入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坚强的党性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进行磨炼。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而言,首先,要注重实践学习。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师,群众是最好的榜样。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在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断历练自己的人生、不断锤炼自己的党性。其次,要注重用心干事。坚强的党性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找准问题和矛盾的根源,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强农富民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扶持群众创业发家致富。最后,要注重锻炼本领。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新的办法解决矛盾,特别是面对基层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使自己的眼界在创新中开阔、本领在创新中提高。

(三)坚持在践行初心中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的核心就是坚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而言,首先,要坚持权为民所用。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正确回答并妥善解决好“为了谁,追求什么”、“依靠谁,干些什么”、“我是谁,留点什么”等重要问题,努力克服并坚决纠正“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面不注意;不怕群众不开心,就怕上面不欢心”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切实做到用权为民、造福于民。其次,要坚持情为民所系。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把群众放在心头,切实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始终做到“四真”,即真正深入群众、真诚对待群众、真情关心群众、真心服务群众,说话顾及群众切身感受、办事考虑群众实际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帮群众之所需,在思想感情上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 最后,要坚持利为民所谋。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和要求的事,要积极地办、认真地办,并且把它办好、办得让群众满意;凡是大多数群众不拥护、不赞成、不高兴、不答应的事,要坚决不办、一律不办。让大多数群众受益满意,进而赢得他们的拥护支持。

(四)坚持在自我约束中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重在党员自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重在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而言,首先,要保持平常之心。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常怀平常之心,不因位卑权微而自愧不如——甘居平凡岗位;不因人忙事多而敷衍应付——甘做平常工作;不因粗茶淡饭而怨天尤人——甘过平淡生活,真正做到“以平静之心,待不平之事——以平常之心对己、以平等之心待人、以平稳之心处事”。其次,要保持奉献之心。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常存奉献之心、绷紧责任之弦、燃烧工作激情,心怀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动、不为权欲所惑,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切实做到谋事不谋利、奉献不索取,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在小事中成就大事,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人生价值。最后,要保持敬畏之心。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常持敬畏之心。敬畏群众,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群众;敬畏组织,摆正个人关系,始终做到在思想上相信组织、在工作上依靠组织、在行动上服从组织;敬畏法纪,增强底线意识,始终做到依法用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五)坚持在接受监督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接受监督,既是党员干部对待批评和监督的正确态度,也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而言,首先,要自觉接受组织监督。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自觉主动参加组织生活,及时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生产、生活、学习情况,以及思想作风情况和遵章守纪情况等,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其他同志的监督。其次,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以虚心纳谏的态度和认真纠错的行为,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最后,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把舆论监督当做自己进化自身、提升能力的一个学习机会和学习契机,以开放的思维、开明的态度,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充分尊重舆论监督、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将舆论监督作为完善自我、提升形象的推动。

参考文献:略 

作者系湖南桃江县桃花江灌区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