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农村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这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
但笔者在乡村调研时发现,当前农村文化状况令人堪忧,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些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对主流文化缺乏认同,处于文化荒漠状态;道德滑坡现象比较突出,守望相助的乡村传统文明基因,逐渐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所诱变;农民精神生活空虚,文化活动较少,打牌赌博之风较浓;攀比之风盛行,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大讲排场;封建迷信思想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这些现象严重销蚀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基础,消弱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刻不容缓。
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腐朽
的文化就会占领。农村文化凋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流文化宣传教育还不到位。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学习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要结合农村实际、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秀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性发展,既让主流文化嵌入乡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又让乡村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焕发勃勃生机。要创新宣教工作的方式方法,多采用口袋书、故事会、戏剧评书、学习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提高宣教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善于使用新型媒体,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手段提高宣教工作的参与度和鲜活度。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公共文化体系是满足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文化礼堂、广场、书屋等基础设施,让群众有地方开展文化活动;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乐于、善于从事农村文化活动的队伍。要鼓励群众自发成立文化类组织,促进乡村文化自我发展与繁荣。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婆等系列评选和“好人”系列的挖掘、选树,努力形成“弘扬最美、学习最美、争做最美”的良好风尚。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让农民从打牌赌博、聚众喝酒等不良嗜好中解放出来。开展道德模范进乡村宣讲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弘扬乡村传统美德。
要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当前,农村的不正之风比较
盛行,一方面,群众深受其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因面子、习惯等原因又不得不随波逐流,成为不良风气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因此,单靠简单的道德说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比如有些村虽然成立红白理事会,规定红白喜事礼金不超过100元,但实际上,村民随礼最低标准也要200元,多则上千元。因此,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破立结合,有立有破,要针对乡村文化中的突出问题,强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打出组合拳,切断不正之风运行的逻辑链条。成立村务监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敬老会、妇女劝赌协会等民间组织,加大对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引导力度。要加大不文明行为奖惩力度,一次法律上的行动胜过十万次的道德舆论谴责,对于违法者,坚决追究法律责任。要完善农村道德惩戒机制,可以通过设立红黑榜、美德超市等方式,让道德高尚者受人尊敬,违反道德规范者受到惩戒。
要充分尊重农民文化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建者、践行者,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创造和认同,再好的行动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前,各地在乡村文明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尊重群众的意见,没有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农民“看”的现象。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尊重乡村、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多让农村参与到乡村文化创建的决策、执行、监督过程中来。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将农民日常生产生
活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进行总结提升。要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和文明守则,制订过程一定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充分保证村规民约的合法合理可行。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尊重文化重构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养成的过程,更要增强乡村文化振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关键,整体推进,久久为功,推动乡风家风民风真正美起来。
作者系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