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与行动,预示了中国将要对人口占半壁江山、但居住的面积远大于城市的中国乡村进行重大改革,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或将从乡村振兴开始。
在家门口就业是硬道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亿人,占49.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不难看出,即使经历了过热的城镇化运动,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也超过城镇。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出现明显衰败现象,大量空心村出现。造成了“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的不和谐局面。乡村由于其居住人口分散,生态环境相对好,适宜从事与食物生产、加工与销售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产业,因此乡村振兴对于国家百年振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由于农业不挣钱,农民纷纷撂荒进城去打工。目前的严重形势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将农业作为一种能够养家糊口的职业。“七零后不愿意种地,八零后不会种地,九零后不考虑种地”,从事农业的农民平均年龄57岁以上,农业变得后继无人;食物供应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社会信号。
在我国长期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农业都是很受人尊重的职业。在“士农工商”这个顺序中,农民在知识分子之后,前者靠脑袋吃饭,后者靠力气吃饭,而农民的后代也会通过科举进入前一列。遗憾的是,今天严重的城乡差别造成的就业机会不均等,农民纷纷进城去打工。城市里有钱挣,随便工作一周就将一亩地的种粮收入赚来了。农民进城去打工,家里的土地不能好好经营,装修很好的房子,只有春节期间作为度假旅馆使用几天,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当务之急要让农村有人气,农业成为受人尊重的产业,从源头解决“空心村”问题。解决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制造机会让农民尤其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
2018年中央一号文指出: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要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切都要求乡村有就业机会,而这些就业是与乡村的特点相适宜的,是农民熟悉的,如优质安全食品的生产,食品加工,食物运输与销售;乡村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旅游等等。我们认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要给农民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这围绕着优质安全食物生产做文章,围绕农业以此发展加工业、商业、银行、教育、旅游、文化、养老、保险等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
生态农业是重要抓手
从理论上讲,地球上任何光合产物及其衍生物,只要有了种子、孢子卵或动物繁殖体,都可以转变为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从而告别目前人类为生产食物所发明的数万种化学物质,这一理论的成果就是生态农业。围绕食物链,人类已经发明了数万种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包括饲料、肥料、农药、地膜、激素、食品添加剂等等,部分具有致癌作用。其实,在生产源头,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不用除草剂和激素,仅施入动植物排泄物、枯枝落叶、菌床或菌棒废弃物、餐余等天然有机物,所生产出的食材就是符合中外有机认证标准的安全食品,这样的食品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生态农业是高效的,可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很多人走的农业路子其实是美国式的懒人农业,以集约化、规模化、化学化为主要特征,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温室气体升高,食物安全存在很多隐患。这样的农业需要人工少,恰好不能留住人。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发展优质的高效生态农业。由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结果,我国从事传统农业已经很难给农民带来合理的收入。农民单靠那一亩三分地,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大城市里,家装用的沙子可卖2元/斤,超市矿泉水售2-4元/斤。当沙子比粮食贵,水比牛奶贵的时候,严重扭曲的市场经济,对传统农业带来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农民纷纷进城打工,“空心村”’出现,都是对上述市场经济模式的无奈选择。怎么来振兴呢? 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出路。
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团考察美国的规模化农业,也与美国农场主面对面交流过。美国拥有的土地,每户多的可达一万英亩,合6万亩土地。他们每亩能够挣多少钱呢?折合人民币就是一百多块钱,6万亩耕地就是600多万,合100多万美元,政府还有40%的补贴,他们还会向政府交税。每年收入100-200万美元,日子肯定比城里人好,但美国土地广袤,可以休耕,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我们的农民根本做不到。我们也有一种类似美国的规模化农业模式,就是中国的农垦,机械化水平毫不逊色。呼伦贝尔的土地是国有的,有4万平方公里草原或农垦地,土地不需要交租金,但他们经济效益仔细核算起来,种植的话大概一亩地200-300元的样子,规模化种植小麦或者玉米之类的作物;草原畜牧业效益更低,不到100元/亩。
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农民种植单一化作物,如果不算劳动力成本,有500-600元/亩纯收入就算不错了。要是五口之家,依靠种地挣钱,每年要有5-10万元收入,必须有100-200亩耕地,凑起来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如果农民进城打工,小两口辛苦一年,收入5-10万元是没有太多悬念的,就是脏、苦、累点。目前农民工工资上涨很快,个别工种早已突破500元/天关口。农民工收入高于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早已不是稀奇的事情。貌似农民打工收入很高,但家庭与社会成本很大,孩子失去母爱,或夫妻分居,老人没有人照料,其中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就业模式下,农民绝对不能生病,否则辛苦打工来的钱一把交给医院。现代农业造成的耕地污染与食物安全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现场考察过很多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他们纷纷表示,要是在家门口每年5-10万的稳定收入(5口人),他们不会进城去打工。然而, 我们的农民既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土地,也没有国营农垦集团那样不要钱的土地,他们怎样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实现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呢?
乡村必须美丽才能够留得住人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乡村是远早于城市的。人类最早以家族形式沿河、海、湖、草原、高山居住,从事的劳动是农业或畜牧业。通过读书、经商、从军、做官等渠道,乡人可进入城市,但很多人到老后依然愿意回归故里。“少小离家老大还”,古今“贺知章们”为什么对家乡有强烈的乡土情结?乡村魅力如下:
第一,乡村远离城市喧闹,让人们安静下来。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大自然和谐相依的优良传统。而与城市强烈对照的是,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是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田野、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对城里人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第二,乡村是城市的营养池,是农民养育了城里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优质的农产品从来都是保命的,健康的体质离不开健康的食物与中药材。我国传统农业专注于土地,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天时、地利、人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乡村向城市提供的不仅仅是保命的食物,还有中草药、花卉、宠物,既满足了国民物质上的营养需求,又满足了精神上的营养需求。
第三,乡村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乡村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由于元素循环,传统的乡村是没有垃圾的。空气新鲜,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对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在没有工业污染的乡村,农民连喝水都是就地取材的,不要说浅水井,连河、湖之水都是直接可以饮用的。乡村除了野生动物,鸡、鸭、鹅、狗、牛、马、骡、驴等动物,也是自由自在的;乡村中的大树老树记载了乡村平和的历史;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软实力,更是硬实力。
第四,乡村具有浓郁的人文情结,历史沉淀深厚。乡村多以家族居住,亲情味浓郁。村民不像城里人那样,连对门姓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互相熟悉,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他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之中。其实,城市与乡村也有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驱使市民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一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
第五,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过去农村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其最高境界就是亲情养老,而不是依靠什么外来的力量。老人在家庭里起的作用也不只是等待别人来养活他,他们还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照看孙儿孙女,照看家庭,并在家里的大事问题上起决策参谋作用,毕竟老人经历多见识广。另外,农村家庭还养殖很多小动物,这些都可以给老人带来快乐。人总是要死的,谁也逃脱不了这一客观规律,“寿终正寝”是过去中国人死亡的最高境界。过去,农民家里如有老人去世,大家都忌讳说死这个字眼,而是用某某“老了”。老了,也就是了了,万事皆空。老人在儿女照护下坦然离开,回到黄土地,这才是真正的“安乐死”。如果恢复了农村养老功能,那些来自“少小离家”的就可以“老大回”。将乡村建设成别墅级的养老公寓,在那里让人去接地气,可为国家科学解决养老难问题。
很多人在理解美丽乡村时,却远离了生态要素。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农业使得乡村到处充满污染、垃圾和杀机,无论如何这样的乡村是美不起来的。乡村产业必须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构建美丽的乡村生态。生态农业,顾名思义生态环境要良好,生态在前,农业在后。在理想的生态农业环境条件下,农业中的各种元素是能够循环起来的,只有那些通过食物带走的元素,才通过合理施肥等措施来弥补,带走的越少补充的也就越少。对于害虫、病害和杂草的防治,要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能够让大自然解决的问题,不搞太多的人工干预。
农田是在自然生态基础上通过人类的努力改变来的,主要来自森林、湿地或者部分草原。有的改造时间漫长,如山东、河南一带的农田就利用了四五千年,有些则比较年轻,如东北的松嫩平原,只有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美国的农田历史大多在两三百年之间,远远低于中国的农业开垦历史。其实,如果仔细观测,农田中还保留着很多自然要素,如乡土树种、杂草、害虫、益虫或益鸟,部分大、中、小动物等,那些在偏远山区的农田自然要素更多。人类种植的谷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是长期选育的结果;饲养的动物,如猪、鸡、牛等,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除了人类可食的物种外,农田多样性越丰富,其系统越稳定。除此之外,农田湿地、本地森林与农田防护林、健康的土壤、没有农膜覆盖的自然农田,等生态要素必须在设计与建设美丽乡村是要充分考虑进去。
只有乡村美丽了,且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且中国的乡村建设得比欧洲、日韩的乡村还要漂亮,还要充满生机,年轻人尤其女孩不进城了,中国的乡村振兴才找到灵感。
如何设计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不能按照城镇化的思路来搞,那些让农民上楼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考虑农业活动的特点。乡村原本是与自然和谐的,乡村基本没有垃圾,餐余是动物的食物,动物的粪便是庄稼的营养,人类要做的是维护这种生态平衡。乡村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来都是吸引人多。因此,对于乡村设计,不是要将乡村推倒了重来,在村落基础上建城市,而是要把城市中合理的要素搬到乡村。乡村要干净、方便、接地气,乡村也可有微型公园、停车场、银行、学校、健身设施等。这样的乡村是可以设计的。美丽乡村应当包括下述要素:
第一,安全食品尤其是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地。优质食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关键是要解决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让消费者买到确实安全的优质食品,让优质的农产品有顺畅的销售、合理的回报。我们在山东平邑县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就是这样的乡村模型,我们完全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添加剂和转基因(六不用),相当于国家认证的有机标准,或略高于其,其产品已经覆盖到除西藏之外的所有内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样的生态农业,如果在全国开展起来,其效益是非常高的。
第二,乡村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生态农业是最大的环保工程,土地对有机物就是天然的处理厂,河道里的沙子对少量污水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当前,由于农民不愿意多投入劳动,转而利用更多的化学物质,加上现有的政策市国家补贴化肥、农药、农膜,那么农民就用非常廉价的成本大量使用这些对土地和人体健康都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工厂生产这些物质造成大量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生态农业,仅保留了少量化肥,那么可倒逼化肥厂农药厂农膜厂关闭,而转为从事其他环境破坏小的产业。生态农业从源头减少工业的点源污染和农业的面源污染,还国人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三是乡村建筑设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居一方建筑。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乡村建筑都是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的,其风格各异。中国的乡村建筑原本是非常有特色的: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西北的窑洞,西南的“干栏式”,闽南的圆形“土楼”,堪称世界乡村建筑的典范,与西洋的乡村建筑各呈千秋。至于那些世家院落,乡村祠堂,道观与佛庙更使美丽的乡村增添了古朴的色彩。对于乡村建筑,有些需要新建,有些则不需要,仅在已有的合理布局基础上加固、装饰即可,修旧如新,使其保留传统风貌。
四是植物景观设计要尽量用经济作物而少用城市园林植物。乡村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性尤其经济作物、蔬菜、果树、中草药、荷花、淡水鱼塘等要素都可以用于景观设计。当前的许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症,还有性早熟、高血压、糖尿病,是与食物(包括中草药)及其工业化、化学化生产过程密不可分的,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合理的乡村农业景观设计和生产而克服。如果乡村景观多采用经济作物,适当配置一些长寿的本地树木,则可以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景观价值双赢。
五是社会服务设施。中国村镇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当前的经济发展,只重视城市,牺牲乡村,使得偌大的中国,人群向大城市集中,而农村衰败萎缩,这是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城乡差距扩大化。其中如果将城市好的要素(教育、卫生、医疗、学校、涉农产业、银行、旅游等等)搬到农村,而不是将农民装进城市,那么中国的居住压力将大为降低,压在普通家庭头上的高房价将率先崩溃。农民可以住上别墅那样的房子,吃有机食品,在家门口有活干,收入提高,从此告别不人道的“三留守”(妇女、儿童、老人)。
六是优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设施。城乡要真正良性互动发展,避免“互相投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后富”,优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就不能缺少。优质安全农产品是健康生命的第一保障,即使对于生活在国外的人,也要考虑消费放心食品。如果先富者带头消费农民辛苦种植的优质农产品,用市场手段鼓励农民用健康环保的技术生产食品,保护生态环境,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后富”。农二代及其农业大学生应当积极投入到这种可持续的行业中来,严保优质农产品质量,使得物流与货币流在城乡之间和谐流动,带动生态就业。
上述各个行业,就是以农业为主导,以人本的,避免农产品过剩,生产优质食物并在家门口加工,储藏与销售,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城乡的互动,同时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生态家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