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 作者:刘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04 录入:王惠敏 ]

——基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乡风文明是“三农”工作部署中的目标要求。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四个字提法非但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而且始终居于总体目标的核心位置,凸显了其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它不仅体现着农村精神文明层面的发展境界,而且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层面,为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乡风文明是回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其中包括文化的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培育文明乡风,弘扬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有利于加强从农民家庭到整个乡村社会的文化软环境建设,从而补齐农村公共文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短板,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乡风文明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乡村治理的对象除了集体经济和承包土地等公共资源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村婚丧嫁娶、矛盾纠纷等公共事务。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聚焦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通过组建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到村庄事务的协商和治理中来,从而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服务,为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增添动力和活力。

乡风文明是解决农村不良社会风气问题的现实要求。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一些农村地区婚丧嫁娶中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仍然存在,农村赌博、封建迷信、非法邪教等歪风邪气有所抬头。这些不但给农民群众增加了人情困扰和经济负担,而且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危害着农村社会稳定。以文明乡风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从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以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加强党的领导。农村社会风气出现的问题,仅靠乡村社会的自我调节已经失灵,必须也只能依靠党委政府的主动干预和有力引导。要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整体方案,出台专门实施意见,通过明确指标体系、量化考评内容、加强督导问责,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具体到一个地方来说,乡风文明建设不是文明办一个部门的任务,需要统筹基层党建、宣传、文化、群团组织等各方面力量,成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强化典型示范。加强乡风文明宣传教育,要利用农村熟人社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特点和规律,用好用活以下三支队伍。一是要从党员干部抓起,通过规范农村党员和公职人员组织参与红白喜事活动的标准和报告等制度,以党风政风带动乡风民风。二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等各类身边好人选树活动,通过文化墙和道德讲堂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激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三是要弘扬传统乡贤文化,组织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干部、老能人等新“乡贤五老”对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进行评议,通过文化墙旗帜鲜明予以曝光,营造争当先进和抵制陋习的舆论氛围。

充分发动群众。乡风文明建设要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变政府单方面的宣传灌输为村民的自律和自治,让空洞说教的大道理变成群众自己的身边事,潜移默化地促进淳朴民风的形成。目前来看,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是充分发动群众的有效形式,但其组织设置也要因地制宜,既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更不可简单地照抄照搬一贴上墙了之。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愿望,这样才可能在执行中得到群众的认同并起到约束效果。

创新载体形式。文明乡风既要靠宣传倡导,更要靠实践养成。要把乡风文明建设落实到行动上,通过接地气的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一是可以深入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精神荣誉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乡镇农村和农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要以“传承家规家训、弘扬优良家风”为主题,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活动,以好的家风带动好的乡风民风。三是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重点,以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为主体,开展志愿服务进农村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调动各方面力量,引导形成向上向善、敬老孝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做人心的思想工作,而且是面对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群众,很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效果也非立竿见影,这也正是其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的难点所在。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道德、公共文化、移风易俗等多个层面。因此树立乡风文明,既要坚持虚功实做,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又要避免形式主义,切忌搞一阵风。要探索建立乡风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尽快补齐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短板,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习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