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尚勤:为变撤为改,村小升级叫好

[ 作者:杨尚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27 录入:王惠敏 ]

  近日,据媒体报道,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探索出了一条“变撤为改,村小升级”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办学之路。该县采取一系列“草根措施”,变撤为改,强基固本,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把16所农村学校办得有声有色。笔者连读几遍,忍不住为此叫好。

  之所以叫好,因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远而有力的举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留住了学校,也就可能留住村里的年轻人。一些乡村劳动力之所以离开乡村,有时候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乡村留住了学校,还有可能留住一批人才。在乡村,村小老师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对传承乡村文化、保持乡村活力、提升村民素质等,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笔者曾去日本长野县访问,当地农业委员会策划了一个吸引外地年轻人来村里种地的计划,条件非常优厚。笔者问其动机,对方回答,有了年轻人乡村才有活力。办好一所乡村小学,就能够聚集起一批有活力的年轻人。因而,办好村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对于乡村振兴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之所以叫好,因为这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且可行的举措。前些年,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乃至凋敝现象,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扭转一些错误观念:不能认为只要做好城镇化,让农民大量进城,农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必须两手抓,既要新型城镇化,又要建好新农村;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看待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诚然,对于一些不适合居住或居住太分散的地区,适当地搞一些搬迁集中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像一些地方那样,把村庄合并作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的主要办法。这种做法会对农民的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对农村的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也对乡村传统文化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而应考虑像浙江那样,因地制宜,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之所以叫好,还因为他们的机制和经验值得推广。很多农村学校之所以难以办下去,主要是因为师资难以保障。景宁的做法是,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津贴等系列政策,每位乡村教师可享受每月600至1300元的津贴。同时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互动机制,通过县城学校名师支教、专业教师走教、全科教师培养,解决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他们还从实际出发,制订15条农村微班教学常规,通过实施分组学习、分层教学、当面批改辅导作业和多元评价等方式,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乡村教师津贴制度,在其他地方也能见到。笔者曾在四川宜宾县,见到一位师范学校毕业的三十出头的女教师,担任小学校长,每月挣三千多元,她对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很是满意。宜宾县委书记告诉笔者,由于建立了农村教师补贴制度,越偏远的地方补贴越高,用这一办法基本解决了乡村教师短缺问题。宜宾和景宁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叫好!

  叫好的同时,呼吁各地积极借鉴推广。有人会说,浙江是发达地区,不好学。笔者特意查了一下资料,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闽边界,是发达省的欠发达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在全国县域中属于中等水平。借鉴推广,经济条件固然重要,但根本上是理念和思维问题。当然,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也不必要求村村保留学校,但让小学生就近就便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应是努力的方向,至少不能再做那些大规模撤并农村学校的事。

  叫好的同时,还要为把好事办好再进言。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加大对农村校舍的投入,必须在教师管理体制上深化改革。可进行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探索,全县所有小学教师统一落户县城,工作关系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每位教师不一定终身固定在某个学校,既要有竞聘上岗的竞争机制,又要有每位教师必须服务乡村小学一定年限的制度安排,若再加上乡村教师津贴,将会较好地解决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技术上已经可以让乡村小学通过远程教育共享县城乃至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可在这方面用点心思、加点投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