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敏:扶贫“三步曲”

[ 作者:李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14 录入:吴玲香 ]

为实现全村同市、县各级一同脱贫,共同创建小康社会,扶贫需要出真招了。由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各地致贫原因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让贫困区域、贫困农民尽快的、持续的、高效的地摆脱困境走向富裕,扶贫唯有明确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唱响“三部曲”,才能在“精准”二字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跑完“最后一公里”。

首先就是明确“该扶谁”的问题,在精准识别上出实招。“该扶谁?”这原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通俗的来说就是:谁贫困就扶谁,难就难在了如何辨别“真贫”。“党和国家政策好,就是我家没有享受到”、“我家就是穷,什么都没有”、“没务工、没收入”、“家里某某人天天吃药打针”这应该是今年扶贫工作人员在基层入户走访中听到的最多的几句抱怨了吧,更有开着车来到村委会扬言:“我要个贫困户,整个乡镇没有比我家更穷的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就扶贫“两不愁三保障”来说,年人均纯收入2952元,仅仅是一个基本生存生活的标准,是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基本要求,平均每天生活不到9元钱,就目前生活下,这样的人群真的少之又少了,但老百信总有“办法”让这些收入不达标,为了揭穿这些蓄意“装穷”的面目,工作人员不得不一次次的举证,一次次的寻找痕迹。群众说谎我们不追究责任,但精准识别不能马虎,每天日夜,留在乡间那些数以万计的脚印就是扶贫人员找到“真贫”最有力的证明,只为找准“真贫”,明确 “该扶谁”做到政策帮扶的有的放矢,起好是扶贫长跑第一步。

其次就是明确“谁来扶”的问题,在“精准”的行动上下实功。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和帮助下,为贫困村分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带领村两委工作人员开展各项扶贫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我们常驻在村,扶贫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责任上肩,落实到行动上,以无私无畏、甘于奉献、不怕困难的精神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尤其是要在精准推行上以真抓实干的姿态积极参与帮扶去影响,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点石成金”的作用去带动。发挥好扶贫“带头人”和“领头雁”作用,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致贫困人群中、落实到最迫切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一线接地气,使群众和扶贫干部“心连心,同呼吸”形成上下联动、互相配合的良好氛围,确保精准推行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最后就是明确“怎么扶”的问题,在脱贫致富上见实效。致贫原因的千差万别,扶贫工作开展更不能千篇一律。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一批”工程,思路非常清晰、目的明确。即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所以扶贫就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要围绕增强致富本领动脑筋想办法,为致贫群众讲政策、送政策,抓住致富要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送进群众心里,真正把扶贫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改变群众“等、靠、要”的观念,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让致富之路长久持续,让群众认可,确保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共同发展寻思路,精准扶贫三步走。一步一脚印,识真贫,扶真贫从短板到共同发展。现如今农业、林业、水利、路政、社保、教育、卫生、社会企业等各行各业均已投身其中,识短板,补短板,从项目到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实现精准扶贫因村、因户帮扶量身定制方案,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出实招、出真招,跑完全程,不落一个人。

(作者系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大学生村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