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任盛宇:在一些地区,保护农民应优先于保护耕地

[ 作者:任盛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10 录入:吴玲香 ]

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一、在全国范围,“无人种田”和“无田可种”问题并存,地、农严重不平衡。

在职业传承意义上,传统农民“后继无人”。去农文化使农民进一步离开农业,农村空心化问题持续加重。从全国范围考量,“无人种田”和“无田可种”问题同时存在,许多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地区“有人无地”矛盾突出。但是由于耕地完全缺乏空间流动性,陕北荒芜着一万亩耕地,杭州近郊却有一千名农民无地可种,陕北的耕地不能移地到杭州,杭州的农民又不愿移民到陕北。从总量上看,不缺少农民,但是这一万亩耕地实实在在处于无人耕种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全国耕地撂荒问题只会越来越严峻。农村留守劳动力日趋老龄化,一些村庄,务农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现代农机具、农业新技术推广困难。将来,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虽然会有一部分回流,但是在中西部较偏远地区,多数进城农二代不可能再有返村务农的打算。总有一天,传统农民数量会断崖式下降。无人种田,有地无粮困境,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二、只有确立地、农平衡思想,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绝大多数国人,凭直觉思维,感到只要守住耕地红线,就能确保粮食安全。如果您独自漫步在野外的田埂上,眼前是成片的撂荒土地,思想专注于粮食安全问题思考,就能体会到,耕地并不等于粮食生产能力,缺乏农民的耕地并不会自动生长出麦子。耕地即使撂荒,也不得用来建设现代工厂甚至设施农业的“严格保护”也可能是一种资源浪费。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是必须的,但是政策选择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可机械教条。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农业生产要素平衡战略思想,我构建了一个“五五黄金法则”:相加等于10的任意两个数字相乘,5乘5最大,0乘以10仍然等于0。对于粮食生产而言,没有农民经营的撂荒土地仅是一个安慰国人的数字。耕地和农民,必须平衡,哪一块是短板,政策就需要优先补哪一块。

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最大短板,增加耕地就代表着增加粮食产量。

而现在,随着农业从业人员的持续减少,相对于耕地,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粮食生产的短板,耕地的边际收益在降低,而农民的边际收益在增加,农业劳动力成为决定粮食生产的首要变量。将来,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可能会是无人种田问题。所以,我们接下来应该高度重视”藏粮于民“思想,下大力气提高种田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如果种粮收入可观,屋顶上也可能长出庄稼;如果种地亏本,良田也会成荒地。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是最严格耕地保护的终南捷径。

确立农、地平衡战略,工作重心从“守住耕地红线”转变为“守住粮食生产能力红线”,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课题。

也许,在一些地区,保护农民比保护耕地更有现实意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政策智库(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8-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