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玲玲:新时代农民讲习助推乡村“五大”振兴

[ 作者:陈玲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27 录入:吴玲香 ]

摘要:2017年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对毕节创办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新时代讲习所赋予它新的内涵,这是创新。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战略。把新时代农民讲习嵌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和规划路径中,作为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和工作方式,在持续的讲与习的互动融合中为振兴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为振兴乡村人才拓宽新视野、为振兴乡村生态树立新理念、为振兴乡村文化开拓新阵地、为振兴乡村组织提供新支撑,将有力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乡村振兴;助推

2017年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对毕节创办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新时代讲习所赋予它新的内涵,这是创新。这一创新源自于贵州的红色革命基因,兴起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现已在贵州全面推广覆盖、五级覆盖。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民而生、为民而讲、利民而习,作为凝聚群众力量、践行群众路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不仅对于贵州,也对于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和推广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2018年5月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已经搭建,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表路线图已经确定。由此可见,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和抓手,利用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这一载体,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和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开展多元讲习,进一步武装新思想、培育新理念、传播新文化、推广新技术、树立新风尚,让农村产业兴起来,农村生态美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也让讲习所获得长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在持续的讲与习的互动融合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链接中,在过去与未来的生活比照中,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态得以重塑,乡村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秩序体系得以重构。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代农民讲习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支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精神激励、智力支持和文化涵养。

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振兴产业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乡村活力,夯实经济基础。新时代振兴乡村产业要有新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把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农业中科技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随着返乡创业成为新时代农民的热门选择,帮助农民从传统的生产者向现代的经营者转变是当务之急,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返乡创业技能。新时代振兴乡村产业要有新举措,把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重要任务,抢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机遇,运用大数据+农业的技术和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围绕当地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发展培育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新农业业态,增强农村内部非农就业岗位,为农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提供更多服务,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提质增效。新时代农民讲习根据农民需求,把讲习所建在田间地头、生产小组、产业园区、异地扶贫搬迁点上,讲惠农政策、三变改革等,传播党和国家好政策、好声音,讲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动态、社会用工需求等,传递市场信息,讲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销售技术,传授知识技术,有助于农民把握政策,熟悉市场,提升技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赋予讲习所一定的财权、物权和事权,以项目制的方式,召集农民,开展讲习,带着项目讲,带着技术讲,带着致富路子讲,拓宽群众的发展思路,收集群众的发展需求,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产业发展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农民获得了切切实实的实惠,就会信任党和政府,讲习效果得以保证,讲习所也才能长效运行。

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振兴人才拓宽新视野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振兴乡村人才不仅要培育、挖掘乡村有号召力的人才、懂技术的土专家、善经营的新农人等本土人才,还要鼓励外出人才返乡干事,科技人才下乡创业、大学人才扎根基层。在基层建设新时代,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本身就是人才下乡的好模式,带来了资本、技术、管理下乡,培养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了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讲习所是一所大课堂,广大党员干部利用讲习活动开展群众大走访,深入基层一线,倾听农民呼声,回应农民诉求,进一步凝聚民心、帮扶民困、疏导民怨、教化民众,把强本领与改作风结合起来,培育和壮大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了事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针对贫困地区的讲习活动,把扶贫和扶智结合起来,有力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变输血为造血,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针对农村的“熟人社会”特征,充分发挥新乡贤、致富能人、创业带头人等农村精英群体的巨大力量,利用他们的威望、德行和才华,让他们与普通老百姓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式的讲习,让农民讲给农民听,农民带着农民干,农民做给农民看,把土话和政策结合起来,以他们作为种子,从而教育培训更多的农民,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也只有这样,也才可能真正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去,不仅可以降低讲习所的运行成本提高讲习所的运行效能,还有助于政府回归管理和服务职能,以一种更为“超然”的视角明晰讲习所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对潜在的农民心理和行动作出更为灵敏的感知,进一步提高讲习内容的针对性。同时,讲习所要因势利导,利用目前蓬勃兴起的职业农民和新农人群体开展讲习活动,在各地培育一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技术骨干,着力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思维、理念、营销、组织、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三、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振兴生态树立新理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本钱,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从原来的新农村建设的“村庄整洁”升级到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其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为深远。新时代振兴乡村生态,既要防止农业面上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又要从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拓展环保宣传平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讲授绿色生产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农民成为绿色生产生活的分享者、践行者和受益者,自觉远离、抵制破坏环境生态的不良行为,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注重给农民讲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从无到有的变化历程,讲好村庄环境从优美到不美再到更美的发展脉络,让农民在历史与现实的变迁轨迹中以及从当下到未来的的宏伟蓝图中,能够真正理解振兴乡村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懂得乡村生态振兴为了谁、依靠谁,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高节地节水节肥等绿色生产技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道路硬化、煤改电等工程实施,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农村绿色产业和服务的供给,提升农民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撕掉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污名化标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环境差距,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村成为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令人向往的地方。

四、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振兴文化开拓新阵地

讲习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文明素养,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根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只有文化繁荣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由此可见,推进乡村文化繁荣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落实乡村振兴中提到的乡风文明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文化,还要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注重将思想宣传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用乡土语言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乡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5],而文化是这两种相互碰撞到社会形态转型过程的一个契合点,如村规民约文化,就是介于自治与法制之间的一种治理规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传播乡风文明,要善于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把优良乡风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发挥乡贤、寨老、族长等在村庄社会中有威望、有公信力的人作为讲习员等,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身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村规民约,慈孝文化、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美丽乡村相融合的文明乡风,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到协调,从而实现“情、理、法”的村庄秩序,和自治为本、德治为基、法制为要的治理格局,让自治运行更加高效、法制建设在村庄落地生根、道德建设真正融入村民生活。如有的地方围绕“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开展讲习,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要义融入评选标准,传承好家风、好家训,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接受和实践,通过选树典型,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农民精神风貌。

五、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振兴组织提供新支撑

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振兴乡村组织,核心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不仅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还分享基层治理经验,共享乡村治理的好做法,有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立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而形式多元的村庄公共空间,通过国家常规力量对农村的渗透把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重聚人心、重聚人气的重要举措,党员干部在开展讲习活动的过程中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菜单化讲习、便民化讲习、本土化讲习,采用院坝会、板凳会、现场交流等形式,讲农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讲政府正在做和将要做的工作,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提高农民的政策知晓度,引起农民内心的情感共鸣。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强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沟通的方式和频率,人民群众从他们的宣讲和行动中,理解了党的政策,看到了自己的利益,感受到了村庄过去和现在的巨变,乡村记忆重新变得清晰,就会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的了解和信任党组织,从而有助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作为一种行政嵌入型的村庄公共空间,在不断提炼讲习文化的过程中,若能延伸出很强的生活互助性和伦理共同性,让广大农民在这个平上相互倾诉、相互摆谈、相互取暖、抱团发展,过一种有组织的生活,形成有益的互动与联结,让村民在遇到各种风险、应对各种事件时能够想到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他就具备了有效降低生存风险、获得公共物品,通过谈判达到妥协,以及建立对未来生活预期的能力,他就可以从容地面对生产生产中的各种事件,从而自觉的参与到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远离各种宗教活动和歪理邪说,实现了对农民的思想引领、道德感化,提高基层话语权,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强化基层政府治理合法性,党组织凝聚力和干部的公信力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