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出是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政策背景下,我们应当高度关注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与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农民和农村来说,流动不仅使农民能够挣脱土地的束缚, 大大拓展了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乡村社会转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不过,人口流动在带给国家、社会及农民个人积极效用的同时,也在很大层面上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原有以地域为单位的治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流动的趋势,人口管理的属地化原则被打破,乡村社会治理复杂化程度增强。
一是人口流动造成乡村行动逻辑基础受冲击,拉低了社会治理效率。传统乡村社会运行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之上,“差序格局”和“熟人社会”一直是村民行动逻辑最主要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大量外流,很多人与村庄中其他成员失去联系,有限的互动活动也往往仅限于家族成员或亲戚间。二是人口流动造成乡村人口结构失衡,民生社会问题凸显。青壮年和乡村精英的“规模外流”,造成乡村人口结构性变化。这样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邻里互助功能的破坏,留守儿童和老年人问题突出,农村未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三是人口流动逐步瓦解了“守家重土”观念,村落文化传承链条断裂。农村中青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很多农村婚丧、节庆、祭祀等习俗仪式的操演受到冲击。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审视,乡村人口流动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连续演进过程。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客观规律。目前,我国平均每天有将近 250 个自然村落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但是无论消失速度多么惊人,乡村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预计到 2035 年,我国仍然会有 4 亿人生活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农村人口流出地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注重人口流动相关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效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并举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解决乡村社会“空”和“散”的问题。注重培育现代乡村公共舆论空间和参与意识。利用微信群等现代交流方式将乡村流动到城市的人口吸引到乡村公共空间,使之为村庄建设献计献策。第二,加大流动人口群体的社会支持力度,保障乡村生活富裕。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激发留守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吸引年轻女性到农村生活和工作,让她们在农村能够有良好的工作机会。第三,探索建立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机制,促进乡村产业兴旺。通过振兴乡村产业和发展新业态等方式,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进来”,让城里想为乡村振兴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成就事业,让想为家乡作贡献的各界人士能够找到参与乡村建设的渠道。第四,加强流动人口乡村文化认同感,重塑乡村乡风文明。增强流动人口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广播电视和手机网络等新形式和载体,深化对乡村道德、规范、礼俗、人情等文化资源的运用,持续增强乡村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交汇融合,注重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传统乡村文化旅游配套服务,如建设古文化参观游览基地、举办传统饮食大赛等,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到农村学习和交流,加速城乡文化的和谐交融。
作者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口与计划生育》2018年第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