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实现乡村振兴,组工干部要行动起来,深挖根源、立足民意、放眼全局、奋发有为,真正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
要有精准“用药”的尺度。我国地大物博,一方有一方的水土,一方有一方的实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若不立足当地实际,片面实行“一刀切”,乡村振兴很难达到预期成果。要找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必须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带着钻研深究的热情,多下基层,多走访,多去倾听,多了解,弄清一线需求,取得一手资料,把民意请进门,把信息搜罗好,及时整理、综合统筹,深挖病源、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开“药方”,将“药方”打造成本地的“秘制配方”,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脱贫攻坚“药到病除”。
要有为民解难的温度。“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爱农,方能付真心,真心就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哪里有农业困难,就服务到哪里”,要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农民的需求成自己的需求,不能只喊空口号,更不能只讲“大道理”,要从强农、助农、兴农、富农的关键环节入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民服务、造福于民。
要有抓铁有痕的力度。有辣味才能有滋味,有深度才能有力度。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更应该拿出脚踏实地的干劲,从改革问题的源头入手,制定配套详细的改革方案,从方案制定到部署实施、督察落实,都要步步为营,掷地有声,保证改革举措善始善终。功夫不到家、本领不过硬,只会被历史淘汰、让人民唾弃,组工干部要有周密部署工作的科学精神,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韧品格,踏石留印,持续发力,真正看到乡村改革实效。
要有放眼全局的气度。乡村振兴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会一蹴而就,短时间也难以凸显成效,这对组工干部来说是一项考验,周恩来曾倡言:“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组工干部当志存高远,厚植“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涵养“为为民族谋复兴”的格局,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脚踏实地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功成而不骄、遇挫而不馁、逢难而不畏,日日为绩,久久为功,方能打好乡村振兴之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德城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