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范永平:关于汝城县旅游扶贫的思考

[ 作者:范永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6 录入:吴玲香 ]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到2020年,要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约占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的17%。汝城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是最适宜旅游休闲的地方,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朴的风土人情、优越的地理位置,可谓集历史、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身,为旅游扶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来推进旅游扶贫大有可为。

旅游扶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

旅游扶贫是指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培育、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一般来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但其旅游资源往往很丰富,环境清丽秀美、文化原汁原味,是名副其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因此,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副产业加工,有利于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聚集人气商机,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转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探索。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增长,许许多多昔日偏僻的贫困乡村,随着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长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旅游扶贫优势由此不断凸显。据统计,2015年,国内游达40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占到了整个旅游市场三分之一,贫困地区开发建成的新景区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带动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汝城县旅游扶贫开发的有利条件

1.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色鲜明。汝城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自然景观富集,且独具特色。一是无与伦比的温泉资源。汝城县地热资源丰富,特别是热水温泉,为我国南方水温最高,流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温泉,是理想的休闲、健身、疗养之地。二是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汝城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富集,是休闲度假的天然宝地。三是适宜避暑度寒的气候条件。汝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素有“小昆明”之美称,空气清新、湿度适中,是休闲度假、避暑消夏的“养生胜地”。四是秀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汝城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省重点林区县。近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实施了城市森林、水系森林、景区森林、矿区复绿、通道绿化和山地造林等六大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75%,被誉为绿色天然氧吧。

2.人文古迹遍布城乡、丰富深蕴。汝城县是中国农耕文化、理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古迹独具特色。一是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汝城境内乡乡有古迹,处处皆文物,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数量多,品位高,风格特,分布广,如保存完好的300多座古祠堂,文化底蕴之深厚,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庞大,保留之完好,堪称中国一绝。二是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汝城是一个多民族集聚县,境内居住有汉、瑶、畲、侗、壮、苗、土家、傈傈、彝、回、布依、黎、白、京、维吾尔、青族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8万,是郴州市最大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瑶族、畲族民俗风情独树一帜。三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汝城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唯一的“千年古县”,保存传承了众多神奇的文化遗产,有国家级文物保护14处。神农做耒耜、理学发源地、湘南起义策源地、云头书院、文塔、八角楼、太保弟、绣衣坊、白石观等古建筑和人文景观等,都是得天独厚的宝贵旅游资源。

3.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旅游扶贫成效初显。近年来,汝城县着眼生态功能区定位,推进全域旅游开发战略,提出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多方筹资,建设了一大批旅游设施及开发项目,全县景区景点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基本形成了以温泉、生态、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景点体系。同时,通过多年的节会活动、媒体宣传和营销推介等方式,汝城县旅游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些都为汝城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汝城接待旅游人数510.3万人次,同比增长20.05%;实现旅游总收入24.09亿元,同比增长23.06%。同时,将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无缝对接,2015年旅游产业发展使贫困人口脱贫5783户18521人,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86元,旅游扶贫成效明显。

4.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围绕“建设现代田园温泉城市,打造生态高地、理学圣地、养生福地”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实施全域旅游开发战略,加快理学古镇、长安生态城、热水温泉小镇、罗泉温泉度假中心、金山古村等重点景区开发,汝城全域旅游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大提升。打造了一系列旅游品牌,并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场的认可。依托温泉、理学、生态、红色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着力丰富旅游业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5.产业潜力巨大,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汝城地处湘粤赣交界之地,距广州、长沙等大中城市仅400公里,随着厦蓉高速、湘深高速的开通,汝城已开始融入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大旅游圈,为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扶贫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一是交通条件改善机遇。汝城是湖南的“南大门”,随着厦蓉、湘深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汝城与赣州黄金机场和武广高铁郴州站、韶关站仅一小时左右车程,构筑了内地少有的高速交通枢纽,市场拓展潜力巨大。县内交通已基本形成覆盖面广、通达性强的交通网络,水泥路面几乎通到每个乡、村,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二是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汝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重点县。《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每年通过乡村旅游,直接拉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间接拉动5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湖南省旅游局已出台《湖南省旅游扶贫五年行动计划》。旅游扶贫的重要性不断得到认识,旅游扶贫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旅游爆发增长机遇。当今中国,旅游已成为一种社会的生活方式,汝城县的主要客源市场湘粤赣和港澳台都已具备了旅游业爆发增长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病让城里人越来越渴望呼吸清新的空气,向往宁静的乡野,旅游已成为第一选择。四是经济转型发展机遇。旅游业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社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被称为绿色产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开发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将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业态更加多样、旅游内涵更加延展、旅游消费更加活跃,成为满足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新领域、新方向。预计未来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将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突破60亿人次。乡村旅游显现出勃勃生机,将带动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汝城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1.摸清家底,合理规划。在弄清旅游资源分布的详细情况下,编制好旅游扶贫发展规划,规划要具体到村,明确核心产品、发展方向和扶贫路径。要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生产、生活、生态特点,理清旅游扶贫发展方向,注意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做到一村一特色,切实防止照猫画虎、千村一面。防止一哄而起,跟风式、运动式、掠夺式、怪异式开发乡村旅游。

3.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旅游扶贫实效。要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坚持地方性、坚守乡村味、筑牢田园梦,防止大拆大建和以旅游开发为名圈占土地搞房地产开发,防止破坏村庄原有机理和整体风貌的破坏性开发,使旅游扶贫开发始终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要在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抓紧筛选出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明确工作范围和对象,设计好旅游扶贫路径,确保旅游扶贫收益精准落到贫困户头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旅游扶贫环境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高速公路建设,狠抓主干公路改造,强推农村公路发展,优化省际、县际、乡际路网,全面提升路网水平。大力实施通村、通组公路提质工程,发展农村客运事业。

2.加强旅游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扶贫村的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信息咨询中心、散客服务中心、标志、以及餐饮、住宿、娱乐、停车场、公厕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旅游扶贫相关的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好扶贫信贷资金,重点用于家庭旅馆、土特产超市、特色农业园等扶贫项目建设。推进旅游扶贫村的厨厕改造,条件成熟的地方要适时启动旅游扶贫村垃圾污水整治专项行动。

(三)加强宣传推介,推动贫困乡村成为旅游热点

1.要转变观念,积极促销。要发挥旅游部门引导市场的职能作用,开展好旅游扶贫系列宣传推广活动,集中宣传介绍旅游扶贫村情况,设计推出旅游新概念、新亮点,引爆旅游消费,推动方方面面支持参与旅游扶贫。

2.要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提高旅游扶贫地区知名度。支持推动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旅游扶贫宣传营销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宣传推介旅游扶贫新成果、新亮点。

3.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的市场营销机制。要认真分析汝城旅游产业特点,并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整合山水、温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找准汝城旅游的形象定位,反映汝城的旅游特色,提升汝城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破单一企业,单一景区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营销方式,培育并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和旅游线路。

(四)发挥全域旅游的拉动融合功能,扩大旅游扶贫的带动力

发展旅游扶贫要努力发挥其带动性强的特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活当地经济社会的活力,使贫困家庭尽可能都能够在发展旅游中通过不同路径得到精准帮扶,实现脱贫增收。

1.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

2.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出有创意、有特色、有层次、吸引力强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真正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凝聚合力,整合力量共同推动旅游扶贫。要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大局,打通部门合作渠道,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整合力量共同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与旅游扶贫村“结对子”,在劳动用工、农副产品采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对口帮扶,形成万众一心推进旅游扶贫的强大合力。

(五)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旅游扶贫投入多元化

1.加大财政投入。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每年重点扶持3-5个项目的建设。

2.整合各类资金。要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切实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充分抢抓以井冈山为龙头的罗宵山片区脱贫攻坚示范带建设和中央对苏区和革命老区的优惠政策,整合扶贫、代赈、新农村建设、农业开发等资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要依托大景区,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打造一批中高端的休闲旅游产品。

3.搭建融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更优惠的引资政策,实施更灵活的招商措施,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财团开发汝城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4.吸引社会及民间资金。要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招商引资,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发展旅游的崭新的运行机制,充分吸引社会和民间闲散资金和经济能人特别是有影响的企业家进入,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群众积极投入”的崭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汝城县委党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6-0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