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 | 汝城县2023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 作者:周楠 陈文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4 录入:易永喆 ]

摘要: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考察湖南的第一站,汝城县的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感悟“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党员初心,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加快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汝城结合自身县情推进乡村振兴,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增强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服务群众、凝聚合力功能;传承“半条被子”精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引育留用”,着力抓好本土人才培养培育,多渠道引才揽才。总结汝城县近年来探索,其以党建引领确保方向正确,以坚持“人民至上”确保“半条被子”底色,以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以抓实产业振兴筑牢振兴根基,对其他地方的乡村振兴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半条被子  汝城县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处,全县土地面积2400.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17个村,人口42.28万。此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县,2019年3月实现脱贫摘帽。汝城是著名的“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把汝城县沙洲瑶族村作为考察湖南的第一站,考察了红色传承、为民服务、产业发展等情况。近年来,汝城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作为执着追求,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以基层党建为龙头,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五个振兴”,续写好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振兴成果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实有感。

一、推动脱贫县加快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在沙洲村考察时强调,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汝城县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传承“半条被子”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汝城的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获得坚实支撑,连续三年获评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央媒报道,沙洲村被定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湖南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汝城县乡村振兴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一)围绕首要政治任务,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

实现贫困县摘帽以来,汝城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织密兜底“保障网”有效防止困难群众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体系,强化领导机制和动员机制,以全面与强有力的监督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2022年,全县实现零返贫、零致贫,脱贫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为15736元、同比增长15.1%,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介,高质量通过国家项目资金第三方评估,有力促进全县农村群众的增收致富,极大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该县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的监测对象1157户2649人,为脱贫户、监测户统一办理50元/人的防贫保险,对210名无人照顾、自理能力差的特困户和其他老、弱、残疾户实行集中供养一批,对170余名特困重点精神残疾病人实行集中治疗一批,对因病因灾等突发性事故造成困难的边缘户和脱贫户,给予1000-5000元不等的临时救助一批,确保帮扶到位、风险消除。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脱贫攻坚主要帮扶政策保持基本稳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9条措施》,连续6年出台针对脱贫户的产业奖补政策,每年财政安排2000万元奖补资金;整合财政衔接资金2.48亿元,发放脱贫户监测户产业奖补1040万元、一次性交通补助600万元,用于开发公益岗位1560万元;“企业+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引导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脱贫户销售难增收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乡村振兴的多元化人才支撑机制进一步优化。领导机制坚强有力,由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统筹总揽,定期研究部署,实行县级领导包乡、后盾单位包村、党员干部联户。动员机制多元参与,继承和发扬脱贫攻坚阶段设置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等成功经验,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23支317人,持续发挥驻村工作队能挑重担、敢啃硬骨头的作用,构建“处级干部带头干、机关干部跑步干、乡村干部拼命干、群众跟着干部干”的多元化人才支撑机制。

监督考评机制有效作用进一步发挥。县级每季度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干群关系密切程度达到“群众100%认识、98%认可”是乡村干部提拔重用的硬杠杠。帮扶干部能够积极落实“四到农家八必访”,与帮扶对象结对子、认亲戚,对脱贫户每季走访、监测户每月走访。

(二)突出“重中之重”,补齐就业短板与壮大优势产业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在沙洲村考察时强调,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能力。如何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不断提高就业水平无疑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汝城县积极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引导一大批在家闲置劳动力尤其是脱贫劳动力实现就近务工,农村就业短板加快补齐。一批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增速较快,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的联农带农作用得到发挥,产业振兴来势喜人。

脱贫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水平稳步提高。汝城紧扣“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工作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将80个脱贫村光伏电站收入的80%用于安排低收入人员公益岗位,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14家新投产企业让近3000人在家门口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从2020年起,引进湘南厨师、宜章兴华等10多家培训机构,增加审批了电工、焊工、互联网营销师、叉车司机、育婴员、保育员、缝纫工等19个热门实用的培训专业。2019至2022年全县组织开展政府性补贴职业培训25422人,实现就业2160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34万元,带动就业6398人。群众的就业、发展产业观念明显发生变化,2021年、2022年全县外出务工就业的脱贫人口分别为2.79万人、2.8万人,70%以上的脱贫家庭至少有一人在外务工。

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近4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1.93万亩,通过新建灌排渠和机耕道、改良土壤等措施,改变乡镇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的情况。冷链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物流仓库4.3万立方米,其中建成小黄姜产业园高标准恒温冷冻库2万立方米,推动全县小黄姜保鲜时长从1年提高到2年,损耗从30%降低到10%。

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在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辣椒、生姜、茶叶、水果等产业,近年来引导和发动群众种植辣椒13万亩、生姜5万亩,发展茶园6.9万亩、果园10万亩,沿106国道和S324省道建设2条10万亩蔬菜生产示范带,建设千亩级县级产业生产示范片11个、200亩级乡级生产示范区36个、20亩级村级生产示范点241个。

新型经营主体队伍持续壮大。主体倍增工程、能人大户培育、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成效,涌现出欧文清、李文权、张有发等864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34家,清理整顿“空壳社”“僵尸社”和“挂牌社”118家,全面提升合作社带富致富能力;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43家;建设省级特色产业园6个,其中汝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繁华食品有限公司以加工辣椒酱为主,2022年加工营销产值达到14亿元,在全国各地建立营销网点4100多个。

产业帮扶工作有力富有成效。1.67万户脱贫户与20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接受技术指导服务,85%的脱贫户被带动发展了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得到优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有效运转,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分红、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农户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2022年发展订单农业16万亩,带动5.3万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6万余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汝城县委、县政府选择辣椒、生姜、白毛茶、奈李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均已万亩计,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辣椒产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总抓手,重点建设了4个千亩辣椒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共300亩的辣椒集中育苗基地。

产业链条得到不断延伸。通过建库容达1.8万立方米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支撑;通过大坪辣椒文化博览馆、沙洲农旅融合示范基地、九龙江茶旅休闲基地等农旅基地建设,推进三产融合;与中惠旅等企业合作,开发了红色游、温泉游、山水游等旅游线路,加快农旅联动,3292户10564名脱贫户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景区务工,吃上了“旅游饭”。

(三)抓好“第一工程”,基层党建持续为乡村治理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在沙洲村考察时强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汝城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抓好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基层党建基础不断筑牢,基层组织政治素质持续提升,基层民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下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得到完善,以组织有效振兴为全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基层党建基础不断筑牢,基层组织建设持续优化。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完成,村级办公经费得到足额保障,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不断改善,村党组织书记年工资报酬达到4万元以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优化,14个乡镇党委换届顺利完成,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8.6岁,正职平均年龄40.4岁,本科文化以上的占69.1%,村级换届实现“两升一降”目标,39名经济能人主动回村任支部领头人,164名在外务工创业的优秀人才返乡当村干部;通过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培养农民大学生317名,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并培养村级后备力量1083人,实行导师帮带制,切实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基层党建成效赢得各界认可,汝城县沙洲村、龙潭桥村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8名村党组织书记人获郴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

党的组织链条进一步延伸,网格化治理水平提升。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一网治理”模式得到推广,党员、干部在“线上”,小组长、群众代表等在“点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解员、志愿者在“格中”,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新领域,打造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网格化治理,群众既能在线上反馈问题,由网格员收集后,本级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反馈至上一级党委解决,也能在线下由网格员、群众代表承担政策宣传、问题排查、跟踪管理、矛盾化解、办事服务等任务,确保信息在网格采集、问题在网格解决。

基层民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内力”强化。得益于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调动,群众当“主角”、唱“主戏”,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以前的“站在一旁看”变为现在的“聚到一起干”,主动挑起乡村治理的大梁,让基层党建工作“内力”得到有效强化。如泉水镇等地积极探索“理事会自治、老百姓自筹、环卫费自用”的“三自”模式,通过党员干部把关,选出有能力、有威望、有热情、有公心的党员群众代表成立环境卫生整治理事会,全权负责制定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自行探索环卫费收取、环卫员聘用、清洁户评比等制度。

(四)牢记“半条被子”初心,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在沙洲村考察时,要求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县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半条被子”精神作为“传家宝”,牢牢抓住新时代群众工作“牛鼻子”,持续强化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群众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凝聚了民心、赢得了人心。

为民服务基础更坚实,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沙洲村考察时强调,要把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完善充实服务事项。近年来,汝城以打造基层服务“汝城样板”为目标,为民服务的基础设施得到持续完善,全面完成217个村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规范化建设,推行“五有”标准,创新“五办”服务,36项高频事项实现村内直办,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成90%以上的事情。整合县域内各种服务资源,促进服务设施、活动场所更加广泛地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感觉更安全更幸福。

群众反映诉求更畅通,反映问题更便捷。以创建“人民满意窗口”为抓手,推进首问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领导干部敞开大门办公,群众来访优先接待,完善线上投诉渠道。2022年,汝城县成功创建全国、全省信访工作示范县。同时,实施“千名干部进万家”,实现家家户户全覆盖,全县近5年来开展夜谈活动6346场次,解决实际问题16568个,走村串户、日访夜谈成为常态,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更畅通,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快反馈。

为民服务精准性、时效性进一步提升。持续完善民情民意收集渠道,7895名有履职能力的农村党员联结11.1万户农户,通过调研分析、日访夜谈,在问需于民的基础上,帮助群众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村民反映的4911个产业发展问题得到解决,14499项生产、生活的需求得到合理满足。2021年以来,285件群众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解决,1260多起矛盾纠纷得到化解。

党群干群关系持续密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汝城县委县政府要求所有党员干部把党群干群关系当生命抓,把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努力实现走访帮扶、认识熟悉、政策落实三个“百分百”,落实首问负责制、干部代办制,真心实意办好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实事、难事。集益乡谭集村被江西省崇义县丰州乡丰州村隔开,成为乡里的一块“飞地”,村民到乡里办事,驾车至少要45分钟,办完事吃饭不便。对此,乡里要求政府食堂管饭,把上门办事群众当客人待,干部与群众边吃边聊,顺便了解民情,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土桥镇涧布村何笑古把帮扶干部叫作“亲人们”;延寿瑶族乡九如村群众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朱振宇写表功信;文明瑶族乡东山村74岁的村民胡汝林感叹“新时代的好干部越来越多了!”

二、推动脱贫县加快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

汝城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党建引领、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持续育才引才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值得借鉴的做法。

(一)发展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力

汝城县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基础,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优势,不断提高产业效益,为脱贫成效巩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坚实保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183元,同比增长8.4%,汝城县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汝城朝天椒连续三年获评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

1.以产业增长巩固脱贫成效,帮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汝城县坚持发展产业,稳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增加就业创业机会,改善脱贫群众生计,以稳健可持续的增长,为巩固脱贫成效提供最坚实、最长效的保障。全县建成2条以辣椒、生姜为主的蔬菜产业带,涵盖大坪、土桥、泉水、井坡4个千亩辣椒生产示范基地和土桥、马桥2个千亩生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以辣椒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1.9万户脱贫户有85%依托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以辣椒产业为例,汝城县持续出台各项产业奖补政策,鼓励村民种植辣椒,全县脱贫户每种一亩辣椒可享受200元的奖补资金。全县有1.7万脱贫户靠种植辣椒实现增产增收。旱塘村曾经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近年来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产品品牌”经营模式,引导家家户户种茶叶,种植面积从200多亩发展到5200多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通过发展产业,曾经的贫困小山村不仅脱贫成效得到巩固,还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茶产业发展专业村、新农村示范村。

2.以产业帮扶带动农户增收,持续优化联农带农机制

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工作力度,连续6年出台针对脱贫户的产业奖补政策,每年财政安排2000万元奖补资金,整合财政衔接资金2.48亿元,发放脱贫户监测户产业奖补1040万元。制定《汝城县2023年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等,对发展特色产业进行奖励扶持,每年整合一批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支持特色产业开发。不断创新帮扶带动模式,以产业带就业、以增收促民富,出台产业奖补政策,组织20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与1.67万户脱贫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带动85%的脱贫户发展了产业。持续优化联农带农机制,健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分红、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让农户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2022年发展订单农业16万亩,带动5.3万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6万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3.以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效增速

近年来,汝城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并持续完善冷链、物流、仓储等产业配套,既能强化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农户议价能力,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产业转型推动乡村振兴提效增速,一方面以此完善乡村产业体系,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另一方面也聚拢人气、留住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以汝城县的传统产业小黄姜为例,“小黄姜之乡”马桥镇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村民加入,实现规模化种植,加上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项目投入使用,拥有库容1万立方米的冷库,以及小黄姜冲洗流水线,可存储小黄姜7500吨,相当于农户自建300个姜窖的存储量,小黄姜保鲜时长从1年提高到2年,损耗从30%降低到10%,冷链“保驾”实现错峰销售,避免了农产品上市高峰时贱卖伤农,极大减轻了这一产业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今全镇16个村均发展小黄姜种植,实现年产值近9亿元,并辐射带动全县其他13个乡镇种植生姜,更多加工企业陆续参与进来,实现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型,小黄姜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地方追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4.以产业发展激活沉睡资源,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壮大

汝城县结合县情乡情村情,下发了《汝城县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探索集体经济改革,以发展产业为核心,提出了7个方面21条配套措施,认真抓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有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了卢阳镇磨刀村、热水镇热水村创办劳务有限公司模式,马桥镇梓洞村、泉水镇华塘村、土桥镇黄家村、濠头乡宝沙村入股当地企业、加工厂模式,泉水镇旱塘村利用传统茶叶种植加工产业实现与群众利益联结模式等,结合村情推广,确保每个村有一个以上有效益的实体(项目)、一个有收入的种养合作社或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村级组织服务能力、“造血”能力显著提高,形成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长足发展的良好态势。南洞乡光明村长期受制于缺乏创收资源和渠道等因素,集体经济一度在全乡排倒数第一,2021年3月被评定为软弱涣散村。近年来,该村以村委会名义从农户手中集中流转300多亩土地,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做好土地经营中长期规划,发展双季稻等产业,获得村集体收入12万元。同时引进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将闲置多年的村级活动中心改造租赁,不仅解决村里20多位妇女家门口就业,也为村集体收入带来8000余元的收益。通过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光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3.36万,排名上升到全乡第一,实现了从“空白村”到“明星村”的蜕变,其他事业也步稳行健有力推进。

5.以产业融合蹚出发展新路,打造县域新业态新模式

汝城近年来充分发挥好红色历史、蓝色温泉、绿色生态、古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快农旅融合、三产融合,推动资源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造县域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一是以“红色沙洲”为核心,串联长征文化展示传承馆、湘南起义旧址群汝城会议旧址等红色资源,推动以红色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与农旅、研学融合,打造红心向党、红红火火、红遍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的文旅产业发展示范区;二是立足温泉资源禀赋,培育精品化、个性化“温泉+康养”旅游业态,创响“湘”约“98”温泉品牌,打造中国温泉休闲康养首选地;三是释放生态红利,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建好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德寿山森林康养基地等绿色生态旅游景区,推出富硒茶叶、有机蔬菜、特色水果等绿色农产品,真正把生态资源变为生态经济,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四是发挥汝城千年古县、古祠堂之乡、古村落较多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古色乡风旅游线路。

(二)强化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汝城县扎实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工程,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强化基层组织战斗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持续完善好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平台,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的对接,既彰显党建阵地的吸引力、服务力,又充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通过把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方方面面,并发挥这一优势,把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到基层的方方面面,引领各方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强大合力。

1.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让党组织强起来、带头人强起来

汝城围绕夯实基层基础,组织实施行动,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基层组织战斗力。近年来汝城县实施村干部轮训计划,举办村(社区)干部培训班,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干部赋能充电;对247个村(社区)开展村党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评估排查,按30%、60%、10%的比例确定评出“好”“较好”“差”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推动村党组织书记积极履职、担当有为;乡镇派驻驻村领导、包村干部,协调处理村级解决不了的事项;2022年调优12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18名驻村工作队员,为乡村振兴配强驻村力量;推动“党员联户承包”“五个到户”全覆盖,8000多名在家党员、村民小组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强化村党组织核心,配强振兴帮手,增强振兴后盾,凝聚振兴力量,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

2.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活力,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发动起来

乡村振兴主要靠村民自己,要充分激发基层活力、村民内生动力。在近年来,汝城通过党建引领,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围绕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建立村规民约,组建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治安协作会、好人协会,推动村民自治;探索“六靠”模式,把村民群众动员起来了,群众投工投劳,花小钱办大事;探索“互助会”模式,把在家在外的群众发动起来了,让村民参与到互助和自治中来,谁都不是旁观者;探索“支部+合作社”模式,把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有了稳定收入,就有了动力。正是因为充分尊重群众,群众力量被广泛、充分地发动起来,在霞留村,村民理事会带头排忧解难,找水源、修水渠、化纠纷、谋振兴,一个月拆危拆旧1.2万平方米,化解邻里纠纷3起,群众的事不出组就能办好。在上河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三定”原则,“项目建不建”由群众决定,“项目建什么”让群众确定,“项目怎么建”与群众约定,坚持群众投工投劳,2021年该村3个示范点建设比工程外包节省施工费用约30万元,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等靠要”思想彻底转变,内生动力彻底激活。

3.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合力,助区域联动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汝城充分发挥党建覆盖面广等优势,搭建起一个发挥党建引领各方参与乡村振兴的共享平台,充分整合驻村后盾单位、企业力量,形成区域联动优势,提升乡村振兴速度。用好湖南中医药大学、郴州技师学院等高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农村产业规划。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洪流村开展林地鸡养殖场项目,以中药八珍汤喂养方剂喂养林地鸡,提高鸡的营养成分及抗病能力,让鸡肉更鲜美,2021年经济收入达150万元。郴州技师学院在龙虎村开展乡村振兴规划,打造一个“样板间”,聘请该村大学生在村绘制墙画,美化环境,因为该村为全县饮用水保护区,长期以来农业养殖业无法发展,学院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引进台商,建设了八百亩水苔项目,村集体收入路径彻底打通。用活企业力量,开展村企联建,集龙村企业多,村企业老板投资40余万元用于乡村振兴,桥头村党员原在广东办厂,村企联建后,回乡办厂,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增收,2022年4月,县工商联引导19家企业积极参与村企联建,加入企业“帮扶千村、破零倍增”专项行动。

(三)弘扬“半条被子”精神,为乡村振兴赋予不竭动力

“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半条被子”是汝城最闪亮的名片,汝城县始终坚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半条被子”精神作为“传家宝”,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邀请群众监督,用真心真情付出,持续密切干群鱼水情,为乡村振兴赋予不竭动力。

1.密切联系群众,上门入户倾听群众呼声

汝城县委、县政府要求所有党员干部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以驻点帮扶村群众为对象,坚持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一户不漏,县直单位干部每月集中开展一次走访活动,乡、村、工作队“三支队伍”60%以上时间在走村入户、田间地头,实施“千名干部进万家”,全县近5年来开展夜谈活动6346场次,解决实际问题16568个,走村串户、日访夜谈、结对帮扶成为常态,群众认可度在脱贫摘帽后持续上升。

2.充分尊重群众,“建什么”由群众自己定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探索“四定”“六靠”建家园,“建什么”由过去政府“说了算”变为现在群众自己定。按照办点示范、连线成景的思路,通过以奖代拨方式,每名处级干部每人打造一个示范村,创新实施“四定六靠”模式,即项目建什么、怎么建、如何管、好不好都由群众定,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支持、持续靠产业支撑,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群众拆房不要补偿、出工不拿工资,内生动力全面激发,2022年各乡村申报示范点126个,自筹资金1016万元,这一模式得到各界认可。比如,土桥镇龙潭桥村家家户户齐动手,主动参与巷道硬化、污水沟建设、村内果园建设等工作,花三分之一的钱办成了三分之三的事。上章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仅用46万元就完成了本来需要150万元的工程量,得到了全村群众认可,满意度高。

3.精准对接需求,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通过“千名干部进万家”“党员联户承包”等,入户调研分析、日访夜谈,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做到“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比如在沙洲村,针对群众集中反映的办事流程问题,沙洲村优化流程,推出“五办”服务法:在村一级能够办理的“马上办”,村民不能到场、政策允许代办的实行“帮代办”,确需村民本人办理的实行“指导办”,因客观原因不能马上办理的可以“预约办”,针对老弱病残等群体实行“上门办”。一系列暖心举措,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和实效,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4.邀请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

把群众工作作为考核“硬杠杠”,列入责任、成绩、问题“三张清单”重要内容,作为宣传表彰、提拔重用、约谈提醒“三个一批”重要依据,乡村和工作队干部必须做到让所驻村群众100%认识、98%以上认可,否则不调动调整、不提拔重用,树起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风向标”。

(四)持续育才引才,强化乡村振兴支撑力

汝城县坚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引育留用”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着力抓好人才培养培育,充实本土实用人才这一“主体”力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充分借助科技特派员等人才的力量,推动人才和产业紧密融合;拿出真金白银,打造人才洼地,通过多渠道引才揽才,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

1.持续抓好人才培养培育,充实本土实用人才“主体”力量

近年来,汝城通过实施“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采取把专家请进来、办班培训和开设“田间课堂”等形式,开展各类技能技术培训420期,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茶艺师、农艺工等就业技能培训2.9万多人次,大力培育行业学科带头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规模种养殖户,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实用人才。因为培训工作有成效,汝城职中荣获全国中职组工程测量大赛团体三等奖,汝城县“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被评为全国全民终身教育学习品牌项目。

同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激励力度,引导乡村人才得到壮大,对粮食生产和汝城白毛茶、辣椒、奈李等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殖(养)户给予资金奖补,在创业贷款、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给予支持,近年来扶持乡土人才1.2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40名、致富带头人4000余人次,注册生姜、茶业、柰李等协会组织5个。

2.积极争取人才帮扶援助,推动产才紧密融合出成效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汝城县加强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对接,做好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的选派。2021年以来,全县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11人,组建由101名中省市县各级专家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团,引荐中省市专家组来汝城开展技术服务,实施技术创新。针对汝城白毛茶、小黄姜、柰李、辣椒、畜牧养殖等重点产业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为乡村人才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湖南农大专家团队与县农业农村局签订汝城朝天椒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汝城白毛茶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协议,在木草人茶业公司建立湖南省首批省级专家工作站,对汝城朝天椒提纯复壮、白毛茶种质资源筛选和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针对姜瘟防治、连作障碍等产业发展瓶颈,通过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实施了汝城小黄姜育苗移栽、姜瘟病治试验、连作示范等试验研究,帮助解决了大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同时,省市专家到汝城对本土人才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全县广大科技人才的指导服务水平,为汝城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3.持续抓好人才精准引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汝城县紧扣“事业所需、发展所需、人民所需”精准引才,出台《汝城县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安排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拿出真金白银引才、聚才、揽才,努力造就人才洼地。通过采取人才引进、直赴高校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和降低开考比例、放宽学历、年龄等方面的要求,加大乡村教师、医护人员、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人才招聘力度。2022年以来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2名,全县公开招录招聘各类人才700余名,突破历史新高。深入实施“墩苗行动”,选拔60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建立“墩苗培养”人才库,通过“优苗甄选”等方式进行精心培育,择优选拔任用。同时,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安排1200多万元用于柔性引才,引进了110多名中省市专家来汝开展技术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新动力。

三、推动脱贫县加快乡村振兴的有益启示

以党建引领确保方向正确,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半条被子”底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抓紧抓实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牢固根基。对此,汝城县的乡村振兴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要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

乡村振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汝城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充分发挥党建在统一思想认识、示范带动、动员群众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因此,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一要以党建引领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多方面、多层次深入学习,帮助广大党员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统一思想认识,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二要以党建强化示范带动效果,通过组织有履职能力的党员与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让党员进百姓门,了解村情民意,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在为民服务中加强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党员干部成为促推社会发展的“领头羊”;三要以党建引领广泛动员群众,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村民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支持、持续靠产业支撑等,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激发更多力量成为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二)要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主旨

汝城县近年来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好新时代的“半条被子”故事,坚持以老百姓为中心,始终跟他们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确保群众的话有人听、群众的事有人管、群众的难有人解,促进基层治理工作持续走深走实。因此,要走好群众路线,助力乡村振兴,一要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通过组织党员代表开展民意征询、列席会议、专题培训、联系党员群众等活动,推进了党代表履职常态化,坚持与群众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网格员坚持“敲门问事”,及时排查解决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提交镇村协调解决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对群众做到“有求必应”;二要完善平台让群众诉求更畅通,用好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代表联络处、村党群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等阵地,按照“上门即倾听”“接待即办事”的要求,畅通群众表达真实想法的渠道,让群众说事有门、办事有路,并通过“线上+线下”“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等方式,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诉求;三要凝聚多方力量提升为民服务实效,比如健全村协商议事制度,推进村“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实落地,选出村民、党员代表成立议事会,充分发挥“代表”队伍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既能更好地调处化解村民之间的一般性矛盾纠纷,又能在广泛且及时地了解群众诉求、集纳群众智慧,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迅速转给村“两委”成员领办、督办、联办,凝聚多方力量,及时解决群众关注问题,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要牢牢抓住内生动力这个关键

汝城县通过探索“四定”“六靠”模式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让村民真正成为村庄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人,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一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二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进免费技能培训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提升群众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激发内生动力打下能力基础。

(四)要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硬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汝城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扣“八山二水半分田”山区农业县实际,突出发展适宜旱土坡地种植的“辣椒、生姜、茶叶、水果”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特色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对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产业链建设等产业链发展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支持,引导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四大产业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因此,要发挥产业振兴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一要持续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建设农产品基地,完善物流、冷链、仓储等配套;二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联农带农作用;三要强化农业品牌的赋能效应,推动更多农产品成为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省级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四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与大学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团队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开展技术课题攻关,解决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第1版。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年。

陈文胜:《中国乡村何以兴》,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年。

陈文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主线与重点任务》,《湖南日报》,2022年2月24日第6版。

陈文胜:《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新湘评论》2021年第5期。

陈文胜、李珊珊:《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1期。

陆福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新湘评论》2021年第2期。

黄四平:《湖南汝城:牢记嘱托 续写好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党建》2023年第8期。

 640.png

【作者简介:周楠,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县域城乡融合。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城乡关系、乡村治理。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