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旅游扶贫两败俱伤暴露村委会作风粗暴

[ 作者:冯兴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6 录入:吴玲香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的塘山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扶贫开发中却因村“两委”的武断和村民坐地起价抬高土地流转的价格,成为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旅游扶贫。(中国青年报 6月15日)

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在未考虑清楚今后生存出路的情况下,就被急匆匆拉上了非签不可的谈判桌,这不是村民“目光短浅”,而暴露了村两委粗暴的一刀切的工作作风。既让村干部失望,更让群众伤心。

项目的引进需要开拓群众的眼界。塘山村依据独特的自然资源,引进投资2.2亿元的旅游扶贫项目,是村民致富的好项目,得到了外出务工的群众的支持。但是祖辈生长在这片土地的留守老人,是依靠土地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命根子,对因土地流转后如何解决自己的生活来源,有着深深的忧虑。村“两委”在对项目的论证规划和引进中,未组织群众广泛参与,讲清项目引进的目的和意义,如何解决群众的生计问题,当然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项目引进需要转变村委会的作风。塘山村在项目引进中没有真好群众路线,仅凭村两委个别干部的热情,在对项目规划和引进中不仅不让群众参与,就连土地项目流转的价格也没有征求群众意见,就将群众拉上了非签不可的谈判桌,这种蛮干的工作作风,难以避免受到群众的抵制。让一个好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项目流产,其责任是村两委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武断,引起返家等待再次创业群众的埋怨理所当然。

走好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我们党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唯一的工作方法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更要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在脱贫攻坚中的项目规划、引进、实施中都发动群众参与,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逐一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并组织群众代表到临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的参观,在学习中更新理念,激发项目实施的信心,争取群众的支持,运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进和推进项目的实施,有效消除个别村委会干部个人说了算的“山大王”作风,才能让群众分享扶贫项目开发和辐射的红利,才能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的塘山村,“两败俱伤”的旅游扶贫项目的流产,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警示各级扶贫干部在推进扶贫开发中,既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法规,又要在科学规划中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就近就业,才能实现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双赢”。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