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文峰:一个少数民族村的旅游扶贫之路

[ 作者:李文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5 录入:19 ]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不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为目标,在边远贫困山区,选择资源特色鲜明的重点村---车溪村,坚持走旅游扶贫、旅游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点军区土城乡紧邻秭归、长阳等武陵山片区重点县,为全省重点插花贫困乡镇。车溪土家族村位于土城乡西端,是全国首个散居少数民族村,也是十一五全省重点插花贫困村。全村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34亩,其中水田578亩,旱田1742亩,多经园面积2540亩。全村788户,2228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9人,贫困发生率15.2%。

车溪地处“两山夹一沟”的狭长地带上,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笔陡笔陡两面山,中间只有丈把宽,出门都是光棍汉,油盐全靠卖鸡蛋”就是车溪村曾经的真实写照。直到1997年,车溪村大多数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00多元。1997年,土城乡引进旅游公司,开发建设车溪民俗旅游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车溪土家族村由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贫困村逐渐转型为以土家文化为底蕴、以梦里老家为主题的全省著名的民俗风景旅游区和全乡的首富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佳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旅游扶贫示范点等等。2014年,车溪民俗旅游接待中外游客62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2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全村围绕旅游产业的商贸服务业达到7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320人,旅游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最广阔的平台。

二、旅游产业带动扶贫开发、农民脱贫的主要做法

车溪村能够在异常激烈的全国旅游景区竞争中异军突起,并带领广大村民迈上脱贫致富之路,其独门绝技就是“民为先、创特色”,做好特色产业、生态村庄、搭建平台、村企融合四篇文章。

(一)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在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我们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推进村企共赢。一是特色餐饮业。扶持村民在景区内开设“农家乐”,现在从事农家乐的有47户,生意十分红火,田久妹开设的“久妹餐馆”,游客高峰期曾同时展开28桌,每年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二是特色种植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种植桂花树、摇钱树、腊梅等苗木为主,全村有27户从事苗木种植,亩年收入超万元,村民邓义兰目前已发展到400亩的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近300万元。三是特色服务业。从事工艺品、土特产制作与销售的有108户,从事抬轿子、放竹排、跑马等旅游项目的村民46户,大多数家庭参与旅游业的纯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二)生态村庄助民。抓住车溪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的机遇,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民居改造工程。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独特风貌,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按照统一规划、分户设计、体现特色的要求,根据民居的不同类型、不同结构进行严格保护和统一改造,近来来共实施特色民居改造186户,檐角高翘的跨街牌楼、白虎镇守的车溪山门、随处可见的吊脚楼,让游客感受到土家建筑文化的厚重。二是生态家园工程。共投入120多万元,对全村600多户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全村80%的户实现了节能、环保、绿色的居住目标。三是安居配套工程。投资1400多万元修建改造了26公里村组公路,硬化率达到95%;筹措资金56万元,采用生物漫滤技术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6%,电视入户率达100%;小汽车50多台。车溪村先后被省、市授予“宜居村庄”“和“文明村”称号。

(三)搭建平台利民。最大限度的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中让利于民,最大限度的把村民吸附到旅游产业链条中来,一直是景区和村委会关注的重点。一是小商品流通平台。景区统一规划建设购物长廊4处,标准摊位60多个,村民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和意愿提出申请,村委会统一安排,100家农户进驻或销售自家制作的竹水车、竹篓子等竹器制品,或销售外购的时兴的旅游纪念品。二是特色才艺展示平台。依托土家民俗博物馆、土家农耕博物馆、土家水车博物馆,以及土家老街展示的碾坊、榨油坊、铁匠铺、石匠铺等,通过杨新格等老一辈村民的现场演示,游客可以推石磨、拉石碾、摇风车,体验劳作的快乐与艰辛,还可以在作坊中原汁原味地感受“苞谷变酒”、“竹子变纸”、“泥巴变砖”等制作过程。即将建成的车溪民俗一条街将把更多有传统手艺的匠人吸引进来。三是就业成长平台。按照村民个人特长和身体状况,村委会和景区始终坚持将绿化、安保、保洁、水电维修、员工食堂等劳务岗位全部留给村民,目前全村直接在景区公司上班的有68人,已有12名村民由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中层管理骨干。73年出生的车溪四组村民姚宏才,98年退伍回村,从景区维修工干起,在公司入党并成为工程科科长。员工邓申君在与游客的交流中发现了苗木种植商机,离职后发展400多亩,建立自己的微信圈和客户群,带动车溪村乃至周边乡村景观苗木的快速发展。

(四)村企融合惠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村企共建共享、互惠共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由封闭变得开放。“男人抬轿子、女人开馆子、孩子盘店子、爹爹做车子(水车纪念品)、婆婆看摊子、能人开厂子”,是当地村民对目前车溪人所从事工作的形象描述。一是服务外包模式。景区经营旅游景点开发运营,在把农家乐餐饮、住宿、骑马、抬轿、旅游商品买卖等项目全部交给村民经营的同时,将酿酒、土陶、造纸等作坊以及铁匠铺、榨坊、磨坊、印染、腊染、扎染、纺线、织布、竹编特色展示服务项目,全部打包给村里具有传统手艺的农户,待民俗一条街建成后,将整体交给村里九佬十八匠展示营运。二是文化传承模式。村企共同整理挖掘传承土家民俗文化,收集整理车溪山民歌100余首,开发整理土家族、汉族山歌、堂戏、皮影戏等民间歌舞戏曲节目30余套,并在村内建设土家民俗博物馆、毕兹卡演艺厅、摆手堂等展示民俗风情。全村优秀民间艺人达160多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近30人;培养能演唱当地山民歌、会跳民间舞蹈、会演奏堂调音乐的青年文艺骨干300余人;村民表演的土家哭嫁、咂酒歌等曾走进央视。三是协会管理模式。针对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特定地域环境和诸多服务项目均由村民直接提供的现实状况,由党员牵头组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组建了“三会一队”即红白理事会、棋牌协会、书画协会和土家迎亲队,成立了景区个私协会,配合景区在环境、卫生、治安、文明创建方面做好工作。

三、脱贫致富典型案例

田久妹点军区唯一的一家五星级农家乐----车溪景区“久妹饭庄”的老板。田久妹是地地道道的土家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嫁入车溪土家族村二组,今年48岁,15年前,原本以从事农活为主的田久妹依托旅游发展办起了景区第一家农家乐——“久妹饭庄”。凭着地道农家菜手艺和土家山歌,让客人如痴如醉。她记录整理了100多首土家山歌,声情并茂的向客人表达车溪村民的美好祝愿。国家级舞蹈编剧门文元在车溪游玩时,听久妹演唱几首山歌后,连连竖起大拇指:“有味道!有味道!”。田久妹凭借旅游转变致富思路,唱响山歌留住四方客人,年纯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

邓义兰种树“种”出了百万元收益,不仅自己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百余户村民种树致富。邓义兰今年42岁,车溪土家族村二组的农民,从种地到开餐馆,样样都在行。不过,真正改变她命运的还是那一望无际、勃勃生机的花卉苗木林。10多年前从与游客交流中发现商机,租地百余亩,发展桂花、楠树、腊梅、大叶女贞、日本晚樱等苗木,如今已年销售绿化树苗200多万元。

杨新格在文化传承中开创旅游增收平台。车溪村二组的杨新格老人,今年已75岁了。景区开发后,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村委会和景区找到因造纸作坊亏损另谋生路养家糊口的杨老,希望老人能够重操旧业,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艺,为刚刚起步的旅游业增创特色。1997年杨老成为了景区的一名正式员工,尤其是景区通过服务外包的模式,杨老的特色才艺展示每天可以让游客欣赏到造纸工艺的全过程。旅游不仅给老人一家带来了每年上10万元的收入,还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作者单位:原宜昌市点军区扶贫办,现宜昌市点军区政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