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辉:扶贫第三方评估最怕评不准

[ 作者:陈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6 录入:王惠敏 ]

一些基层扶贫干部聊起第三方评估,表示有点“怕”——不是怕“差评”,而是怕“评不准”。

有干部抱怨,辛苦干了一年,大学生评估员20分钟就把我们给“判决了”,合理吗?更有干部质疑:农户告诉评估员自己种了一亩连翘,评估员竟然反问连翘是啥,这样的评估能准吗?

持以上观点的扶贫干部,并不是要否定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而是担忧其专业性。相比于其他领域,扶贫工作的第三方评估难度更大。当评估员用标准化问卷去测量非标准化的农民生活和扶贫过程时,往往面临测不准问题。这种测不准,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抽样调查中的误差,而是缘于基层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这种测不准,并不能通过先进的硬件如摄影机、录音笔、GPS定位、App软件的广泛应用,得以解决。

扶贫工作评估的专业性,不是靠硬件来提升,而应靠“软件”来保障。所谓软件,是指评估员对基层扶贫工作和民情的熟悉度。与一般的社会调查相区别,扶贫工作评估对评估员的社会阅历、政策理解等方面都有着较高要求。这些素养,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而提高。即便是一些研究生担任评估员,同样面临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扶贫工作评估任务极其繁重。每个贫困村都要对非贫困户、在册贫困户和脱贫户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样调查。这样算下来,全县样本数、全省样本数都极其巨大。如此繁重的任务,很难靠某个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师来独立完成。

纵观当前各地、各级开展的贫困退出和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专业性水平可谓参差不齐。国家级评估因为能调动更多专家资源,评估专业性相对有保障,但绝大多数省级评估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是省内高校或机构承接项目,采取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大量学生参与进来,降低了评估工作的专业性。

综合来看,关于当前各地开展的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着重加强。

首先,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模式。鉴于扶贫工作评估任务重、专业性要求高,在省级评估中,要尽可能避免某一所高校或单位独立承担。对此,可以尝试某个部门统筹,整合多方力量,特别是吸收有经验的基层干部采用地区交叉的方式参与到评估工作中来,从而避免因为评估员缺乏一线扶贫工作经验而形成误解或误判。表面上看,多元力量参与会削弱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但实际上却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性。在专业评估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机械坚持评估主体的独立性,根本不利于对基层扶贫工作形成客观判断和评价。

其次,改进评估工作的测量方法和思路。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定量判断,增加定性判断。例如,贫困户退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在许多贫困户调查中,往往要花大量时间来计算农户收入,问题极其琐碎,有时甚至把贫困户都绕晕了。如果在具体评估过程中适当结合定性分析,也就是说当某项收入(如务工收入)明显超过扶贫标准时,评估员可以结合其他信息做出定性判断。这样将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一些定性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测量贫困户满意度,当贫困户表示“不满意”时,应该尽可能询问“不满意”的原因。只有这些原因经得起推敲时,才能提高满意度测量的准确性。同样应该强调的是,扶贫评估不能只注重结果,还要注重过程,不能单纯以结果论英雄。贫困户能否脱贫,不仅取决于资源投入和干部帮扶,还与贫困户自身的能动性有直接关系。

最后,减少低效评估,为基层干部减负。从理论上看,为了检验脱贫成果、评价扶贫成效,十分有必要开展评估,但在专业性评估力量不足的现实条件下,低效评估往往弊大于利。一旦上级过度强调、依赖或迷信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就会迫使下级提前开展各种预评或预演,疲于应付。而不够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尽管一定程度上具有督促工作、给下级施压的效果,但往往得不偿失,不仅对扶贫工作可能形成误判,还可能挫伤基层扶贫干部的积极性。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第一财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