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永双:基层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相结合路径探索

[ 作者:李永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4 录入:吴玲香 ]

【内容摘要】本文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精神指引下,从健康中国行角度,叙述了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内容、衔接、渗透的密切联系,找到了新时期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如何结合、如何发展的新路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代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催化下,华夏沸腾,天地云勇,这划时代的理念让炎黄子孙不得不肃然起敬,再看今天的健康中国行孕育了新时代、新时空、新跨越梦想,荡起走出国门、建设世界,让世界人都健康、都超越的号角。那么我们的基层公卫、基本医疗有又如何从自我出发、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向世界接轨呢?   

携手并进,扬起健康的风帆   

当今的环保治理、划时空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医改,尤其离不开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我们的医疗机构有两大功能,就是深入抓好基本公共卫生建设、发展和医院、乡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医疗质量、医疗服务。二者在基层卫生发展和建设中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基本公共卫生带动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基本医疗又给“治未病”、“预防保健”提供坚强后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谈到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我们农村卫生院首先应明确公卫、医疗的关系,才会和谐奋进、携手起航,启迪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播撒健康中国行的火花。    

抛瞄起航,用心构建新公卫   

实现公共卫生战略,大数据+“互联网+”的思维,已构成“医、养、健、管”大健康全产业链。新农村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新思想中倡导的“为民”、“担当”、“发展”,那么公共卫生就是立足老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带头和推动城乡居民的健康事业发展。   

几度何时,城乡尤其农村出现“重医疗,轻预防”,公卫服务落实不到位,“一切向钱看”导致医院管理、医学服务有变味倾向,尽管分级诊疗、乡村一体化建设,也还存在“收入第一、医院经济发展第一,医疗预防发展其次”观念,而且流动人口大、农村外出人员多、经济状况差,村医及村民文化素质差,直接影响现有公卫模式,影响公卫服务。二是人员少,公卫技术人才缺乏,现有医学人才中存在学历低、职称底、年龄高,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隐患,本辖区公共卫生人员均是非公卫专业技术人员,转业而来,缺乏良好的公卫管理素质和技能。三是资金缺乏,基础公卫设备差,,公卫环境建设、宣传、公卫服务(比如老、弱、妇幼检查访视)不能及时到位,相关经费也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目前基本公共卫生落后,乃至影响健康中国行的发展。还有,政府、公卫、医院协调差,工作落实困难。市县镇、卫生院站部分同志对公卫管理和服务认识不足,尤其卫计整合后,很多人还不知道公卫应做什么、如何做,上下沟通差行动慢,直接导致基本公共卫生开展困难。   

综合以上,为让农村群众拥有健康、享受健康服务,追求健康生活,以全民健康推动小康发展。笔者认为:

一、强化领导,迎难而上。提升公卫发展意识,构建国家、市县、乡村公共卫生一个系统服务模式,政府牵头,引领全公卫发展,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公卫发展目标及考核细则,同时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公卫管理、技能学习、培训、渗透,家喻户晓公共卫生开展的项目、意义乃至相关的经费。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转变“重医轻防”观念。“服务百姓,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在公卫服务中铭刻永远,采取从公卫专业上引进人才,从单位及基层医疗队伍中选派精英通过培训提高而充实到公卫队伍建设中,同时也建议政府、卫生单位加大对公卫项目资金的倾斜,让公卫人员能有信心、有干劲把公卫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三、是强化交流,深入载体。农村信息差,在互联网的今天,我们的公卫载体、医学服务平台就应规范管理、及时提供报送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应急应变决策。还有抓住健康中国行发展机遇,完善公卫事业发展方案,农村医学卫生服务与社保事业、公共卫生和谐发展,如把发现的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重精病进行公卫管理和社保病种的门诊、住院补偿方案结合开展,定会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公卫事业在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让老百姓对公卫知晓、满意。增强服务意识,从百姓利益抓手,公卫事业发展定能方兴未艾。   

主动作为,签约服务进万家   

身为基层医生,我们必须转变理念,由等病人服务转化到主动上门为病人服务、为老百姓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管理、慢病管理、特殊病种管理、传染病管理、中西医健康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服务、健康营养、卫生执法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呢,就应坚持中国健康卫生发展方针,完善制度,落实措施,走签约服务进万家乡村健康行之路,毫不动摇跟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节拍。在工作中克服慵懒散浮拖思想,作为医护技人员在深入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不断“充电”业务技能,抓好专业学习、协助边缘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公卫科,应采取上门访视、建档立卡、体察民情、主动诊病,抓好健康服务,做好工作记录、留下影响资料。整体团队服务中好的经验,应相互交流、互进互勉,才会真正体现“众人划桨开大船”、“百万雄师过大江”。  

要抓好团队服务,第一是抓好基本医疗,乡村医生、家庭医生主动签约服务。村医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做好门诊日志记录及存档;第二是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以村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对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给村民提供健康生活行为干预,为行动不便者提供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家庭康复指导服务;开展中西医适宜技术,对特殊病、慢性病进行规范化管理、治疗指导服务;第三是健康评估与转诊。不定期或每年一次对村民进行健康评估,对访视评估中发现的病情进行逐级转诊和医疗救助服务;第四是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村站医生主动个性化服务、开展健康管理、落实公卫补偿费用,在诊疗中收取适当正规服务医药费用,并与团队医护技人员做好挂钩协作。   

新常态、新思想、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外交思想,完全可融入基层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发展,体现团(个)体技术特色、管理特色、新思维特色,让健康发展理念上下相通、国内国际相通,让签约服务、上门服务理念更人性化,让世界人都知道我们赢在与国际接轨的起跑线上。  

(作者系三台县金石卫计办党总支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