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乡村振兴并非大破大立,贪大求全,而要立足乡情,彰显特色。充分尊重现状基础,按照地形地貌、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交通运输等因素,按照分区分类的思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盛产稻米、生猪、水产、茶叶、湘莲、苎麻等。2017年全省人口多达3113.2万,农民工多达1776.4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6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8.2%。近五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共计减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下降到3.9%。对于湖南来说,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中央文件精神,湖南乡村振兴分三步走:到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结合省情实际,需要制定高水平的乡村振兴规划,走具有湖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 明确目标,整体引导
把乡村振兴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建立美丽乡村目标体系,作为湖南建设全面小康、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湖南提出的“四跟四走”扶贫模式、“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小额信贷模式,可进一步提升推广。
乡村规划设计,强调“三线”管控,多规协调,整体引导,减少冲突,突出特色。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乡村振兴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分类施策,有序推进。
二、 因地制宜,分区管控
将全省划分为洞庭湖区、湘西山区、湘南山区、长株潭城市群四大片区,摸清家底,全面梳理,理清思路,对症下药,确定四大片区乡村振兴的方向与路径。自下而上的问题导向与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相结合,确定分区管控目标、建设导则和保护要求。
洞庭湖区重点发展粮食、水产品,鼓励发展肉禽、蔬菜,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湘南地区瞄准华南沿海和海外市场,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湘西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把农业建设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起来。长株潭地区瞄准城市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城郊高效农业。
三、 系统梳理,传承提升
乡村振兴并非大破大立,贪大求全,而要立足乡情,彰显特色。充分尊重现状基础,按照地形地貌、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交通运输等因素,按照分区分类的思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
对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生产基地、河塘沟渠、绿化亮化等,都要进行系统管控。挖掘历史文化,强化乡情传承,扶持地方文化传承人。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强调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村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要素控制,彰显特色
抓住影响乡村风貌的核心要素,比如生态山林、河湖水系、农田景观等,从严管控,科学引导,充分尊重乡土民情,切实反映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地域文化。针对山水田园、河湖水系、村庄环境、农房建设、基础设施等进行系统控制,要求简单明了,便于实施管理。
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近期工作重点,可落实在乡村产业(农田水利、生产厂房、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桥梁、墓地等),人居环境(房屋、村庄改造、绿化美化、污染治理)等。
五、产业兴旺,重视效益
建设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农业。适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工业布局强调适当集中,坚决反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引导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乡村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结合湖南实际,重点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
六、基础建设,环境整治
完善乡村排水设施,保障饮用水安全,确保生产生活废水的清洁排放。推进乡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改进公共服务,重点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改进乡村道路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建设。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
七、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一方面培育本地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农村急缺的各种人才。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八、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在先为在后
乡村振兴决不能开始时一哄而起,作为少数人谋取政绩、套取资金的手段,到结束时不了了之,给国家造成巨大浪费,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必须完善监督体制,坚持长效机制,以民为本,民生优先,尤其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估考核体系。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以2020年湖南国土控制指标为例,耕地保有量在400万公顷以上,永久基本农田在330万公顷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在200万公顷以上,建设占用耕地不得超过4万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控制在1万公顷,层层分解,狠抓落实。
作者简介:省政府参事、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