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九大首提“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以来,一股聚焦农业农村,提振发展信心的春风正迅速席卷中国大地。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更是独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单列一章,重要地位仅次于 “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时间,大量社会资本蠢蠢欲动,各级党委政府摩拳擦掌,都希望能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拳脚、建功立业。这其中,城市及其管理者理应投身其中并有所作为,因为,乡村振兴战略为治理“城市病”打开了一条新路。
近2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然将导致乡村的凋敝。然而,事实却是,一旦乡村凋敝,城市也难以独善其身。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并非看上去的那样“此消彼长”,农村的凋敝换来的并不一定是城市的兴盛。相反,低水平的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成本急剧上升,大量人力资源堆积甚至浪费,就业难、入学难、看病难进一步加剧,“热岛效应”加剧、道路交通拥堵、公共卫生安全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乡村衰退导致的“乡村病”、城市贫民窟是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可见,任何时候,城镇化都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为代价。乡村振兴也绝不是放弃城镇化,而是要从提升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以乡村的振兴来治理越发凸显的“城市病”。
城市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如果不能打破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失血”“贫血”的状态,乡村振兴就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城市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现有资源要素向农村适度回流,不断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为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向乡村回流,同时,还要为乡村社会治理、文化建设、“互联网+”等 “软实力”的增强,提供新理念、新思路等无形资源,让农村、农民从思想到机体全方位强起来。
另一方面,城市的巨大市场应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风向标。城市市场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高品质深加工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城市人群对周末全域旅游的需求,钢筋混凝土中长期生活后对体验采摘、种植等新生活方式的需求等都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指明了方向,从需求端入手,将有力引导农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要做到“适销对路”,需要城市为优质农产品“进城”创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为城市人群到农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积极主动为无公害高品质农产品“开绿灯”,从城市市场需求端做文章,必将为“质量兴农”凝聚更多共识。
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城市发展的瓶颈就无法突破。大量资源的重复堆积让“城市病”犹如营养过剩造成的虚胖,必须通过积极减重来恢复健康,“乡村振兴”就是这副减重的良药,虽然苦,但真的能治病。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