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既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的大国,在宗教信仰上更是具有非一教主义特色,这就决定具有某种文化底蕴特色的资源,将越来越稀有。凡是从事乡村振兴的团队,都应意识到这个价值,从而把文化价值的发掘、表现、表达、有形化、产业化商业运营作为最主要的脉络来看待。
独有资源的稀缺性
每一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具备某种独有的自然资源。有的已经被人发现并加以利用,如北戴河、承德、天目山,是典型的避暑资源,有的还“养在深山人未识”,这正是做乡村振兴战略的福音。虽然有的项目不具备地处大城市周边的条件,但如果拥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也具备着成功的可能。以法国南部小镇格拉斯为例,自18世纪以来就被誉为世界香水之都。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赫尔希镇为例,如今也称好时镇,即是巧克力公司好时的总部和工厂所在地,这个巧克力世界的主打标语是“世界上最甜蜜的地方”。在国内,要数乡村振兴战略的滥觞浙江。从县域经济发达之地的发展路径来看,首要作用是区域分工带来的产业集聚,比如嵊州的领带、缙云的带锯床、瑞安的汽摩配件。依靠这个原发性的核心动力,在交通配套、政策补贴等要素的配合下,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
文化内涵的单一、博大与深刻之辩
一般而言,一个很突兀地出现的文化特色项目,除非其文化同道的人口基础足够地大,否则难以支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各种为博眼球而筹谋的特色项目,其所宣扬的主题足够另类,如灯笼、旗袍、算命等,不是不可以筹谋,但是要把这种另类特色的单一性与发展规模、发展方式等作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当然,如果某种文化足够有影响,足够博大与深刻,其信众的人口基数也足够大,那么就很有必要在主题开发、配套建设、交通衔接等方面狠下苦功,做出像样的产品综合体出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于此背景下,是一个颇大的命题。长久以来,很多人已经俨然习惯于“建设单位法人负责制”的套路,喜欢在单一项目上思考问题,这当然有计划经济的惯性在。
乡村振兴工作要如何从过去中吸取教训呢?
第一重要的,乡村需要重新树立起自信来,要相信自己的文化,相信几百上千年沉淀下来的在地知识的价值,要相信一字不识的老人的智慧,要相信人民的力量。从钢筋水泥里生长出来的城市知识系统有其自己应该呆的位置,但运用到丰富多元的乡村社会,则多半会水土不复,必须先成为在地知识的小学生,学习个五六年后再谈其它的。比如规划,我提出过“人民规划”的概念,本乡本土的人要充分运用祖先的智慧,树立信心,自己成为规划的主力,有章有法地循序推进,而不要被走江湖式的所谓规划师或政府的政绩观左右。农民潜在的力量要释放出来,要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自信心的树立是第一步。
其次,在这种信心的基础上,要谋求构建乡村自主的互助的经济系统,一方面通过合作凝聚内部的力量,一方面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乡村振兴,要有自己的乡村经济学,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在地的经济系统,如此,农民才有可能成为经济的真正主人,而不会被左一个乡村旅游,右一个民宿经济给忽悠,也才能逐步从城市经济的依附中摆脱出来。同时,需要摆脱金钱至上的魔咒,从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咒语中解放出来,重建乡村的人文系统,这是使乡村在这个时代重获尊严的必经之路。这条路注定艰难而漫长,但为了乡村的更远的未来,却又是值得为之努力的。而且,我相信,乡土社会固有的文化力量将战胜使人类急剧堕落的时代趋势,并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
乡村振兴如果没有对乡土社会的基本信任,没有对人民力量的信任,没有对过去经济思想的纠正,没有树立起生态和人文的意识,没有农民的合作,则注定是走不远的,只会成为新一轮的折腾而已。
愿乡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祝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农业汇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