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丽:基层党干如何远离“四风”顽疾

[ 作者:杨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2 录入:吴玲香 ]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再次向全党释放强烈信号——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改进作风。自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讲话时提出“四风”以来,全党上下掀起了反“四风”热潮,虽然近年来纠正“四风”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四风”问题依然树倒根在。而基层党员干部,因其工作在基层第一线,与广大农民群众接触最多,更能直观反映出党的形象,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第一印象,大多数时候是看身边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他们的作风好,群众就认为党和政府的作风好,因此,把改进作风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实践中,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切实远离“四风”顽疾,是真正树立“为民 务实 清廉”良好形象的重要一步。

“四风”问题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难点,而之所以会成为“顽疾”,在于它的顽固性、传染性、反复性,笔者认为,要想让基层党员干部彻底远离“四风”顽疾,必须自律与他律相统一,既要着力筑牢反“四风”的思想防线,也要强化监督、严厉惩治,更要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全力打好反“四风”的攻坚战。

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宗旨意识,着力构建基层党员干部远离“四风”的自律机制。常言道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高度,思想一出错,道路就容易走偏、行为就容易失范,而“四风”顽疾之所以会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由于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出了偏差,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为自己为工作付出了很多,吃点喝点是应该的,长此以往,“吃拿卡要”、“为官不为”、“为政不勤”等不正之风俨然成为一种“潜规则”。虽然近年来经过驰而不息的正风肃纪,“四风”问题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未根除,而是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继续心存侥幸,顶风作案。因此,党员干部自身必须要增强认真学、主动改、自觉行的意识,必须要严以修身,不失官德防线,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构建远离“四风”的自律机制,才能确保思想上不动摇、认识上不含糊、行动上不懈怠,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才能坚定不移公仆之心,把责任举过头顶,把私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才能从思想上真正做到远离“四风”顽疾、不落“四风”窠臼。

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纪问责,筑牢基层党员干部远离“四风”的制度防线。“四风”顽疾屡禁不止,重要原因是制度体系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和漏洞,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部分领导干部游离于管束之外、监督之外,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基层单位远离中央和省会,天高皇帝远的,纪检组不会查到他们身上去,即使查到了,也只是小问题,疏通疏通关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了,但是,在新时代新形势的当下,必须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做到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制度管用、行之有效,真正使接受监督成为常态、成为习惯、成为自觉。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易发违规时段如各大节假日开展监督检查,不能“走过场”,必须切实做到有纪有法必依、执纪执法必严、违纪违法必究。对于那些依然顶风作案、我行我素违反制度法规之人,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让党员干部引以为戒,才能为打赢反“四风”攻坚战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政府是一个政府的根基所在,不能被“天高皇帝远”的惰性思想所腐蚀,基层党员干部更不应该因此而任性妄为,要时时刻刻谨记头悬的紧箍咒,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谨言慎行,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干实事。

持续一抓到底,坚持久久为功,努力构建基层党员干部远离“四风”的长效机制。常态才能长效,长效才能长久,四风”问题都是积弊顽症,其形成非一日之功,整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很容易出现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抓作风、转“四风”的长效工作机制,不能搞“一阵风”;必须要长期抓、时时抓,不能时紧时松、时冷时热、时宽时严;必须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茬接着一茬抓、一任接着一任干,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坚持不懈抓落实、一抓到底求实效。只有将反“四风”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才能彻底根除“四风”顽疾,才能让基层党员干部彻底远离“四风”顽疾。

作风建设,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基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勇于担当;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远离“四风”,做到分毫不逾矩;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公路运输管理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