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汉市为例
摘要:随着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提出,农村基层的治理问题近几年复而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如何突破基层发展的时空受限的瓶颈,完善基层党建的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的步伐,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信息化平台“为村”,利用线上环境与资源,刷新了基层的党建与治理功能,为基层治理提供一个新思维。
关键词:互联网+,“为村”,基层党建,基层治理
我国社会现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这也就要求我们基层治理也必须转型。[1]一方面,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无论在宣传方式、工作方式、服务方式上都存在效率低、形式单一的通病,在治理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讲人情、不讲规则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转型的难点与重点。以上是针对治理主体而言,至于治理客体,由于各方面的制约,严重限制了其活跃度与参与度,长期形成一种散漫与相对无序的氛围,致使基层治理的道路难有出色。本文试图通过互联网+模式在农村的创新应用“为村”,把握基层党建与治理功能创新,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转型,寻求两者更好结合方式,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认识。
一、信息化背景分析及概念阐述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新时代的显著特征,它以网络平台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贯穿以互联网精神,将政治、经济、文化与互联网深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广泛的创新的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基层党建,通过网络技术为全面从严治党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教育、管理、服务和监督无缝连接起来,同时,也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拓了新的方式方法。互联网+基层治理不仅仅是简单+互联网,当今,互联网+不只是一种工具,特别是在基层,它更是一种新思维,新理念的传播。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化与平台化,实现村民互动,官民互动,自下而上的管理机制,在这过程中,逐步促进基层群众形成开放性思维,提高基层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基层群众对党的认可度,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
2015年8月19日,在腾讯公益基金的支持下,互联网+乡村项目“为村””公众平台面向全国发布。腾讯公益网上,对“为村”的定义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它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打通村民参与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凡是成功申请,正式上线的村庄,可以获得腾讯“为村”提供的三大支持:移动互联网工具包、资源平台和社区营造工作坊。乡村连城市,“为村”有三式,分别为“为村”资源平台、“为村”公众号和“为村”课堂。[2]
二、“为村”在广汉
(一)发展态势
全国: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国共有2642个村庄申请加入“为村”,审核通过642个,年底全国完成公众号功能开发并上线的互联网村庄共105个。其中四川省申请村庄数量为145个,通过审核36个,居全国排名第五。截止目前,腾讯“为村”上线村庄数量达3512个,约是16年的33倍。
广汉:广汉地处天府之国四川之腹心,是成都以北的重镇,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凭借其地理优势,广汉市在推行“为村”,经营“为村”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相比其他村庄,其宣传与推广力度大大加强。广汉“为村”项目的引进时间在今年4月份,月底实现第一个村庄上线,到6月份广汉市村庄的微信公众号上线数量达12个,目前,广汉市共开通71个村(社区)“为村”公众号,全域“为村”总号成功上线,注册村民近25228人,共有18个村(社区)活跃度先后位居全国第一,公众号约占全国的“为村”数量的1%,全域“为村”全国排名第二。其中,三水镇友谊村、金鱼镇月湾村、西外乡楠林村分别位居全国3456个村庄第1、35、45名,“为村”指数在全国范围也达到相当高水平。
(二)“为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功能
1、管理功能:首先,“为村”平台采取注册形式都是实名登记,每个党员都要以身份证号作为注册身份识别标识,只有在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注册后并获取上级认证下才可以成功登陆。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效率,同时更为党员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能即时参与支部活动提供方便,组织与党员之间的互动也是即时的,大大消除以往信息上下对接存在的滞后性;其次,打破党务管理的时空限制,基层党组织的各项事务的通告、讨论和任务能即时发布在“为村”平台上,让各党员第一时间获悉,大大提高工作办事效率;再者,网上支部活动,如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评议、表决,干部的选举投票等都可以在“为村”平台上开展。
2、宣传、教育功能:宣传教育工作是基层党建的日常工作,传统书面式宣传有其较大的局限性,宣传教育效果也有限,在这一点上,“为村”基层党建凸显出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为村””平台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直接途径,基层党组织可实时在“为村”上更新、上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传达党重要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为村”平台为基层党建提供了丰富灵活的教育形式,在党建平台上开设网络党校和网络图书馆,保证党员教育的时间和效果,以图解政策,漫画形式,奖励机制来提高阅读兴趣,活跃阅读氛围。例如西外乡楠林村,“为村”上线以来,楠林村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及时发布了学习党章党规漫画、习近平总书记5.4、一带一路系列重要讲话、我的入党故事系列教育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等内容,第一时间将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传递到基层一线,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致好评,党建之家板块的点击率达3000余次,评论达500多条。
3、联系功能:增强下层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联系是强化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员归属感的保障,是党顺利开展一切事务的重要前提。”为村”平台在专门板块和支部设有在线聊天室,各党员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交换意见,这不仅有助于推进支部建设,更能增进党员之间的情感与团结,尤其是流动党员。广汉金鱼镇在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发展的一核多元“为村”建设模式过程中对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十分重视,指出外出学习工作的党员都比较年轻,有文化,思想活跃,组织要掌握他们思想状况,需要保持长期有效的联系方式,“为村”正好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搭建了零距离交流沟通方式。在这方面,金鱼镇基层党组织着手设置流动党员在线沙龙、留言吧、说句心里话等板块,让流动党员找到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再者,通过“为村”平台开展线上会议、视频会议,党员可以再线上对支部重要事务进行讨论、修改、表决,让每个党员真正参与到党务管理中去,集思广益,同时有利于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4、监督功能:随着领导干部活动灵活性的提高和交往领域的延伸,对其监督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工作时间内,工作外对各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等等的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网络信息化促进监督方式朝多元化、迅捷化和直接化趋势发展,一方面有效降低了监督主体的监督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监督的效率。为党员和群众参与监督、获取信息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渠道,激发了党员群众自下而上监督领导干部、党员之间相互监督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为村”,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结合平台运行,及时公开本村政务财务、重要议决事项等信息,更新相关项目的进展,这体现了基层党组织接受监督高度自觉性;另一方面,党员和群众在平台上直接回复,公开监督,第一时间得到回复,消除疑虑,扩大了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的途径,有效整合党内党外监督资源,双管齐下,实现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为村”基层治理的创新之处
“为村”平台,以党建为引领,一改传统灌输式的基层治理为互动式的为民服务,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与吸引力,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其在基层治理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转变工作模式新理念:逐步实现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工作模式的转变。主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引导上线,自从“为村”平台在广汉正式上线,各上线村庄两委便积极通过不同途径,身体力行,强化引导,号召广大村民加入到“为村”大家庭中,同时组织培训,让广大村民最快熟悉平台的功能,掌握基本操作,在干部们的努力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下,使得“为村”在其上线村庄基本都能最快地得到大家的认可,深入民心。其次是推进服务,各村庄通过在“为村”上开通书记信箱、“为村”课堂、农机咨询、顺风车等便民服务功能,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为村”所带来的好处与便捷;同时村两委结合平台运行,及时公开本村政务财务、重要决议事项等信息,让村民实时跟进自己村庄的建设情况,于有疑惑的地方更能在线直接与管理者或村委反映,得到及时的解决,大大地提高办事效率和村民的参与热情,村民也会自发组织主题活动,从中不难看出村民逐渐由网络受众向平台主人公的角色意识的转变。再者是奖励参与,奖励是激励参与的一个重要手段,平台管理者通过“为村”关注村民发帖情况、评论活跃度、运用平台积分功能、评选热心村民,定期选取一定数量的认证村民予以奖励,激发村民热情,在这种奖励机制下,以点带面,促进实现群众从能用、会用到用好“为村”平台。通过这三个环节,各村庄以多种具体形式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村活动的各个环节,自己的事自己办,改变过去大包大揽又办不好的做法,变过去代民做主为还民做主、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真正实现村民自治,自我管理。
2、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众所周知,传统的农村产品销售一般都是经过三级到四级的经销商体系,大大增加其成本。互联网+在产业流通采用电子商务技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跳过了经销的中间环节,使产品的价格大大降低。[3]互联网电商交易渠道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更能充分挖掘当地优秀资源,让村里的好货走出去。2015年11月0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村”的引进,不仅让村民学会使用网络,更重要的是很多村民还成为了电商,村两委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与人才,指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楠林村的手工粽子在端午节期间买断了货;三水镇友谊村的红兔销往全国各地;松林镇滴水村的木版画通过“为村”吸引到来自国外友人的咨询与购买,有的党员干部也主动在“为村”上购物,体现了党员干部对微店的关心支持,同时也“为村”民提供更多反馈与改进意见;西外乡则是通过开展“为村”+美食美景项目,将西外主要的12家涉旅企业推向网络,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特别是网络预订功能开通以来,各企业接待游客流量显著增加,增加了企业与村民收入同时也激发了企业及从业人员参与“为村”热情,“为村”,为推进农村产业供给侧改革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增长文化扶贫新动力: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给这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注入了新鲜血液。互联网拥有高效的资源共享的功能,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新信息,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突破了传统地理环境给文化扶贫工作带来的限制。[4]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设施与基建,不再是贫困地区接收先进文化与外界资源的阻碍,利用网络平台的虚拟桥梁,多维度连接各领域的先进信息与知识,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中改进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打破贫困文化带来的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在“为村”上增设有“为村”课堂、农科讲座、科普知识等学习板块,村民可以在线免费进行音频、视频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种自发式的学习比传统灌输式学习收效更显著。这种开放的教育模式,是文化扶贫中的重点,加大其中的投入,不仅能有效改变贫困地区知识水平落后的状况,更能为基层群众传递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再者,在平台上通过爱故乡、爱村专题宣传、上传乡贤文化教育题材片和传统文化表演,有助于传承村庄特色的历史习俗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留住乡愁。
三、广汉“为村”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广汉“为村”平台的建设虽说取得巨大进展,但是从时间上看,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所以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各方面专业人才配备不到位
从项目本身设置而言,“为村”的定位是农村,这已经规定了其自身的局限性这,这不是单单教会村民如何使用平台就行,而是打造一个线上村庄的过程,这就需要一批专业的工程师,无论是管理,运行,还是网上营销方面。目前,对于上线村庄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性人才这个问题,譬如,村庄的农旅企业缺乏营销型人才,村庄微店运营交由村管理员代为管理,有些村庄的后台管理员仅有一人等等,这对平台做好做大都带来诸多不便。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选拔政治素质好、熟练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或从事信息化专业,同时有志于党务工作的中青年才俊补充到“为村”平台工作中来,让他们充当“为村”的先行者。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党务系统中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的青年党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与“为村”管理、经营相关的操作和技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
(二)全方位宣传交流力度欠火候
“为村”平台现在的设置是一村一个号,如果说仅用于打造一个村内交流平台,一个村庄朋友圈,实现更好的治理,那已经做到了。但如果要通过“为村”打响一个村的名号,突破农村传统经济发展困境,还是有一定欠缺。通过“为村”平台上的栏目板块,不难发现,主要还是实现村内各种信息的连接与交流为主,每个村庄都打造出一个带有自己特色的“为村”,但是现在“为村”作为新生事物还是缺乏一定的知名度,更不用说只针对其中某个村的“为村”。所以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为村”指数的村庄而言,抓住前期的宣传时机,通过管理“为村”的政府官员、研究“为村”的专家学者、为“为村”发声的媒体和媒体人、助力“为村”的资源企业和个人、申请“为村”的乡村建设青年带头人代表们多方位进行宣传,为“为村”加油造势,能打通内外信息流动渠道,更能在全国“为村”中树立典范。
(三)普及性智能媒体操作难适应
现在坚守在农村的很大一部分是38、61、99也就是妇女、儿童、老人,这些群体大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会操作微信,有些村庄的村民认证率只有25%左右,这也是深入推进“为村”项目的瓶颈之一。要想让基层这一部分群众参与到互联网生活中,也不是一段时间能实现的事情。首先,基础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且培训的方式与内容要以生动有趣、实用为主,弱化理论色彩;其次,培训方式要尽可能多样化,要与农民生活紧密结合;再者,培训要有持续性,保证基层群众得到一个基本的系统的学习,与此同时通过村委会动员,大力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内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竹立家,基层党建面临的转型难题与治理困境,理论学习,2015年10期:58
[2]熊雪1,聂凤英1,毕洁颖1,曹珅珅2,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信息扶贫以腾讯”为村”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5:p7
[3]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创新科技,2015.7:p70
[4]王胜利,谢露,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人民论坛,2017.1:p62
(作者简介:刘雪兰,1991/10/29,在读硕士研究生,就职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