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判2017年秋粮生产情况,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变化,根据省市价格监测中心《关于开展粮食生产和市场价格调查的通知》工作要求,我中心派出人员深入到相关部门、部分收购企业、农户开展了一次秋粮生产和市场价格专项调查。
一、秋粮种植基本情况
1、种植面积和产量
根据对农业、统计、粮食等部门调查,2017年我县晚稻种植面积25.2万亩,同比基本持平,总产量约10.9万吨。经对我县部分农调户调查,我县晚稻生产总体来讲是丰收的,晚稻的平均亩产量为447.63公斤,比去年429.55公斤相比增加18.04公斤,增幅4.21%;平均每亩产值(毛收益)1139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6.36元,增幅5.20%。如果不出现大面积的“倒伏”受灾情况,产量可能增加10%左右。
2、购销价格及后期走势
今年晚稻农户出售的平均价格为126.77元/50公斤,比去年增长了0.98%,粮食收购企业收购平均价格为133元/50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左右,前期收购湿稻谷(田间脱粒直收)均价95元/50公斤,近期收购湿稻谷(田间脱粒直收)均价105元/50公斤,烘干费100元/吨。粮食定点收储企业准备按136元/50公斤保护价收购,但目前暂未启动托市收购,据粮食部门反馈预计11月20日左右正式启动,收储计划约10万吨。根据调查,部分农户和收购企业今年粮食价格收购前期走势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影响波动的负面消息,预计启动托市价后晚稻收购价格将高于136元/50公斤。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
1、土地确权流转
首先安乡积极进行了土地确权工作,但是各种原因,有些土地一直确权不到位。其次是土地流转,通过公司+集体经济+农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托管等四种模式实现土地流转,让土地经营权向大户集中,从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增加效益。
2、安乡农村三产融合
通过全省竞争性评选,我县被确定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整县推进县。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整县推进领导小组,设立了以农业局长为主任的办公室。今年通过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支持冷链物流、仓储、综合及农旅融合,建成了东升米业粮食保鲜仓库和大米生产线,旭鸿达的莲米、蔬菜加工,楚源龙虾冷藏加工,长林水产“渔联网”,仙桃村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和梅公园有机农产品与红色旅游体验基地等三产融合项目,从而促进农村提质、农业增效。
3、优化产业结构
在农业提质转结构方面,安乡县通过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整合项目,跟踪指导,奖励扶持,完善分配制度,今年安乡县新增“水稻+”7万亩,“蔬菜+”2万亩,“荷田+”6万亩,“水产+”10万亩,总面积分别达到了12万亩、10万亩、12万亩,30万亩,进一步巩固了水稻+、蔬菜+、荷田+、水产+的4+X模式。通过农业产生模式创新,水稻+、蔬菜+、荷田+、水产+的4+X模式的效益明显增加,亩产值和每亩净收入分别达到了8000元、3000元,5000元、2500元,8000元、3000元,9000元、3000元。
三、有关粮食生产收储的政策建议
安乡县确定了安乡县六角尾粮食收储有限公司、中储粮常德直属库东升、长盛收储点、中储粮常德直属库楚源收储点,共有国储粮食21万吨。由于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存在导致收购和销售价格倒挂,引发粮食新旧换存出现问题,使得存储期限超过三年国储粮普遍存在。针对粮食种植仓储收购存在问题,建议取消种粮补贴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1、取消种粮补贴
粮食补贴与流通环节脱钩,补贴转入生产过程,由暗补变明补,由间接补贴变为直接补贴。制定这个政策的目的,一是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二是为了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改变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这一政策的设定,对促进粮食生产,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在短期内是没有问题的,但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却无法实现。为什么呢?粮食产量增加了必然导致价格的更大幅度的下降,因为粮食属于一种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往往价格下降,不会增加多少需求,而粮食属于储存成本比较高的商品,供给过剩往往会导致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说的这个问题,他说的还是亩产提高了还导致农民反而减收,如果大家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引起产量增加,对于具体每个农民来说就更惨了,不增产只减收。
另外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财政成本非常高,按着国家政策,每亩粮食直补金额在100多元,加上复种补贴,最高可以达到200多元,全国共有15亿亩耕地种植粮食,一年的粮食直补金额就达到3000亿元。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寻租和监管成本也非常高。因为基层执行者在种植面积方面弄虚作假非常容易,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可以说一些产粮区的乡镇和村干部工资福利大部分都来自于种粮直补。
综上所述,粮食直补政策也是一个极易异化的政策,很容易成为一个财政负担重,农民又不受益,执行寻租严重的政策,所以建议取消。
2、逐步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粮食保护价政策,是通过保证农民的种粮收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达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目的。因此其政策目标主要是两个,即稳定粮食供给能力和稳定农民的收入。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价格、稳定生产者收入和经济效益,其中粮食安全是根本性的主导目标。但是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是兼顾保证粮食保护价顺利执行的粮食储备制度,这种制度导致国家粮食储备主导目标错位,将价格支持和稳定生产者收入成为粮食储备的主要目标,从而引发很多矛盾,存在很多问题。
⒈破坏市场规律,导致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粮食保护价引发供需矛盾又使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不能真正贯彻实施,使农民丰产不增收,国内、国际市场的一体化使保护价政策异变为保护国外的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
⒉粮食保护价政策实施让财政不堪重负。粮食差价补贴就达一、二百亿之巨,国家为此每年需支付巨额的利息和保管费用就达300多亿,仓库费用、仓储损耗等,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粮食陈放久了,陈化变质,不得不低价处理,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为了实施这个粮食保护价政策国家每年财政支出估计800亿元以上。
⒊实施粮食保护价政策引发大量寻租行为。政府财政给予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差价补贴、收储补贴、陈化补贴,因此欺报、瞒报收储数量以骗取或套取补贴就成为合乎理性的选择,挪用、截留收购资金成为某些人快速致富的捷径。1998年粮食部门2000多亿元的亏损挂账以及数千亿粮食收购资金被挪用等丑恶现象的揭露,举世震惊。于是,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等政策相继出炉。同时相应地宣传教育、监督检查成本也必不可少。然而不管政策如何完善,监督机制如何复杂,依然有空子可钻。
关键是这个最低收购价对市场价格没有托底的作用,反而给一个市场一个错误预期,让最低保护价成为一个最高限价,除了给有权官员寻租的机会之外,没有对老百姓半点好处。今年调查的市场每50公斤经济人直接上户收购价低于粮食保护价9元,民营粮企收购价低于粮食保护价3.5元,收储点收购明面上执行的是保护价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要除水、除杂几斤不等,想定到什么价都可以。保护价政策发挥的作用已不大,所以建议适时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格。
3、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⒈修订国家粮食储备制度设计目标,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其他稳定价格、稳定生产者收入和经济效益等原有设计目标改由市场机制决定。
⒉确定有效规模,调整合理布局。粮食储备能力规模的确定,理论上以“后备储备”与“年消费总量”的比例作参考,实际上以适应全国非农业人口口粮及应付突发事件所必需的粮食量确定,根据我国人口总数和人均直接消费量计算出我国总的年直接消费量约为2.6亿吨,其他的2.6亿吨为饲料粮和工业用粮,而大约2亿吨粮食由农民自己储备,还有大量的粮食供销企业自己可以大量储备,国家储备粮大约有个1000-5000万吨(根据粮价定,价高了可以要求储备少些)就足够了。国家只要储备小麦和稻谷两种基本口粮品种。具体每个时期粮食储备量由当时粮食价格确定。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国家储备量就要越少。储备粮的合理布局,以消费地为主,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再结合生产地、铁路运输状况以及必要时结合国际粮食市场的“南进北出”大流通,以形成便于调度、利于吞吐、减少成本、保障供给的粮食安全储备与运行网络。
⒊国家储备粮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的每一个储备仓库,都改制成一个独立的企业,接受国家粮食局的监督。每个企业每个时期的储备量受国家粮食储备局的监督,每年给予他的贷款数量是由储备粮食数量决定的。当然作为国家储备粮企业不能在物价高涨时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这时的具体销售粮价参考国际粮价和周边地区粮价确定,一般以较低地区的粮食价格加运费和适当差价(10%)确定,而且必须放开销售,不能限制总量,可以限制单笔销量,也可以以市价销售,但不能主动抬高价格。国家粮食局给1700多个国家粮食储备库都设定一个不同时期的粮食储备最少数量和储存品种质量的指标,这个指标结合储备品种成熟时间制定,可以选择12个时间点,通过1700多个储备仓库收储和销售的时间差完成粮食的轮换,又能保证国家储备粮达到理想的规模。在这个指标要求基础上把每一个国家粮食储备库都拿出来招标,把那些没有人应标的仓库都取消国家粮食储备库资格,再拍卖出去,给社会经营企业做储存仓库。这样国家储备粮食不但不会贴钱,反而还会增加收入。
2017年11月17日
(作者单位:安乡县发改局价格监测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