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两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指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当前,我国处在由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社会历史转型期,文化多元化特征日益鲜明,在这种背景下重提乡贤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乡绅与新乡贤的区别
乡贤,一般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乡贤一词及祭祀乡贤的活动始于东汉,它由奉祀先贤、先儒的活动演化而来。在传统时代,“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受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乡贤或者乡绅(士大夫居乡者为绅),他们被认同为乡土社会里德行高尚,且于乡里公共事务有所贡献的人,他们拥有高于平民的身份地位。明清以来,虽然平民乡贤的所占分量渐有增长,但总体上乡绅仍然是构成乡贤的主体力量。传统乡绅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维持地方风习,主持节令庙会,救助孤寡贫弱,推动地方公益事业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乡贤的产生,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没有了等级制度所伴生的官本位、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依托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他们将新鲜的思想、有活力的思维,渗入到基层管理,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优势资源,为乡村带来智力资源、经济资源、专家资源,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乡贤与传统乡绅相比,新乡贤的阶层分布更广泛、为民服务意识更强、道德素质要求更高。
二、培育新乡贤文化的必要性
结合时代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树立一批致力于乡村文明建设的标杆模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乡贤文化凝聚了向上向善力量。乡贤的“贤”,不仅是物质发展的“贤”,更是道德上的登高望远、崇德向善、诚信友善:他们能够抛却优越的城市生活,致力乡村发展,这本身是人格的“贤”;将自己的财富、技术、经验,无偿传授给身边的乡亲们,这是一种豁达无私的“贤”。新乡贤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帮助乡亲、回馈社会上,这更是公共责任感、士志于道的体现。美德标本就在身边,可视可触可摸,对乡村和乡民是一种重大的感染,对于当下乡村的物质化崇拜、精神迷失和空心化现状,会起到无形而深刻的纠正作用。
(二)新乡贤文化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新乡贤是新乡村建设成功的标杆,发散出的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新乡贤们深知,乡村给予自己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生命,更有厚重的文化滋养、文明熏染。新乡贤们从内心感恩和敬畏乡村,努力留住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明基因,他们使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对接,草根文化与大雅文化互动,乡贤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共振。
(三)新乡贤文化有益于经济文化齐发展。当前全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基层治理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借助乡贤力量,提升基层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在村一级基层治理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当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掘与实践表明,乡贤文化是可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经济文化齐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建议
任何时代都有乡贤,因为乡贤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相对于一定地域内的大多数民众而言,总有少数人在道德品格、社会贡献和声誉威望等方面是出类拔萃的。今天我们提倡乡贤,绝不是要历史穿越,而是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一)积极探索,赋予乡贤新的时代内涵。一是要明确新乡贤标准。综合考虑,新乡贤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良好的道德品质;某一方面较强工作能力;为农村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帮助广大村民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利益观,在广大农村形成新乡贤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新乡贤是直接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群体,谁有资格成为新乡贤,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此,新乡贤的确定必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确保新乡贤是真正服务群众、被群众认可的杰出代表。
(二)树立新标尺,营造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要成为新乡贤,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牢为乡村服务思想。无论曾经地位多高,现在经济状况多好,要成为新乡贤,都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乡村服务思想;如果有试图到乡村获取名利等私心杂念,是不可取的,就不能成为新乡贤。二是真正融入百姓之中。新乡贤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而不是乡村统治阶级,这是与封建乡绅阶层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新乡贤应积极主动与普通百姓交朋友,成为百姓眼中的“自己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弄清他们的真实想法,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三是分类逐步推进。不同类型的人成长为新乡贤的路径各不相同:城市返乡人员,主要是对乡村情况不熟悉,需要尽快熟悉乡村情况;乡村教师、医生等为村民服务的普通劳动者,主要是抑制城市生活的诱惑,坚定服务乡村决心。只有明确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才会不断向新乡贤靠近。
(三)合理引导,充分发挥乡贤的功能。新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引导,为新乡贤成长铺平道路。要运用好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让“新乡贤”这个“虚”的头衔真正具有吸引力,社会舆论非常重要,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形成推崇新乡贤、学习新乡贤,进而成为新乡贤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贤致力于对农村青年人的教育影响,为党的事业在农村培养接班人。在符合相关组织规定的情况下,要引导乡贤积极参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守好党在农村的阵地。基层党组织要吸纳乡贤,以改善优化基层政权的结构,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扎根乡村厚土,新乡贤文化必将为新农村发展注入强劲的价值支撑力、文化推动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娄底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