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未:家庭养老弱化,西部农村老人如何安享晚年?

[ 作者:郭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16 录入:吴玲香 ]

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二者产生了底部老龄化(即出生人口少)与顶部老龄化(即老年人口规模大)双重作用的效果,导致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于城乡二元与区域三元(指中国的东部、中部与西部)层面呈现出社会经济极度失衡的发展并由此导致劳动力人口在空间上的极速流动,这造成了西部农村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实际上,早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后,数据的统计结果就显示,中国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区有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3000多万,其中含老年人的家庭户高达2200多万户,空巢家庭也接近600万户,这些脆弱涉老家庭户不论规模还是比重均高于城镇,也高于东部的农村地区,令人担忧的是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上述态势正持续加剧。

学理层面来讲,家庭养老是由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作方式的总称,其功能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文化信念的中国,家族绵延“情结”、巩固家庭内部成员间的联系和强化传统家庭观念的社会力量的作用,促使了中国家庭养老制度的延续。在中国这样发展程度和社会福利水平不高的经济体中,社会保障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家庭自发的养老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家庭养老保障和人力资本内生积累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障压力。

近些年来中国呈现出的多元化思想下“孝悌”文化淡化,青年人对父母支持及赡养的使命感下降;低生育水平下子女数的减少造成家庭规模缩减、人口结构老化;老年人健康水平提高,自我照料能力增强,但是寿命的延长同时延长了对老年人的照料时间;西部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提高了家庭经济收益,但是与父母距离的拉大使得代际分离加剧,造成生活照料的不便,情感交流的疏远。这些从不同方面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虽然,随着中国区域不平衡性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人口迁移一方面通过使得一些较为贫困的西部农村老人可能从在异乡生活工作的富裕的孩子那里得到一定的经济资助,但这种变迁更会通过削弱父母对年轻一代的控制力、减少成年子女数量,造成代际分离和减少多代家庭数量,从而侵蚀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西部农村)家庭养老的照料资源供给等层面的应有之功能,进一步弱化家庭养老功能。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特别强调了各级政府要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为重点,整合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方便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日间照料等服务。但是政策指向还不够完善,相对忽视了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社区名存实亡的现实(这些地区的社区只单一存在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等行使的行政之职能,缺乏城市地区或东部农村地区社区所存在的含养老服务在内的服务功能)。为此,笔者认为,当下最需要学界为之研究的是,在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的规模、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概括家庭养老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视角对未来西部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层面的预测。如此,在学术上,可能纳入中国西部省情,并在家庭养老相关理论的导向下,多视角分析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影响机制;在实践意义上,通过对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发展趋势的预测,为未来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养老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可信赖的实证与理论依据。

从操作化层面来讲,则是需要呼吁从统计局能将历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等,通过权限设置等方式提供给社会学和人口学界对老龄研究感兴趣的学者,使得他们能以这些数据来分析西部农村家庭养老现状,老年人口及其家庭的规模与特点、家庭养老功能等面上议题。而在上述议题分析的基础上,学界也可继续通过自主的西部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角度,了解目前西部农村家庭养老中真实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毋庸置疑,为了能对政策落地提供更扎实的支持,还需要学者在问题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机制分析,这方面可以考虑立足专项调查数据,在生育水平、人口流动、思想观念、健康状况四个层面对家庭养老的具体影响机制做出精细化的分析。当然,在政策维度层面,除了上述的机制分析,还必须有适合的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口趋势分析,如果能获取的数据足够充分,学者们可以从养老相关的被照料者预测——从老年人口规模、不同健康状态的照料时间两个角度进行预测;照料资源预测——从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亲属网络、代际关系变化预测;外界因素预测——结合社会经济变动及养老服务发展等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外界因素进行相关的因素影响机制的预测。在上述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必然就可以以养老的文化理论为背景,考虑不同层次影响因素,结合不同家庭的特殊需求,从目标、原则、功能定位等几个角度对构建适合中国西部省情的养老政策理论,为发展合适养老模式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实证层面的有力支撑。

最后,诚如笔者撰写此文所采用的语出《周书·武帝上》的主标题“尊年尚齿”所寓之意, 在广阔意义上倡导“尊重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即是于当下中国语境,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元旦期间慰问老年群众时曾讲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而中国的老龄工作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目标,核心就是要倡导并践行“尊年尚齿”。只不过这里要体现出来的“尊重”的主体,在笔者看来不只是个人的、家庭的,更应该是国家的、社会的;“尊重”的客体(老年人)在笔者看来不只是城市的、东部的,更应该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构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到惠及的西部农村地区(老年人)。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报》2017年8月7日A3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