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偃师市高龙镇活跃着一个农民诗社,成立诗社后陆续吸纳有诗歌、书画、剪纸、歌舞等文化爱好者。“我们大部分是农民,诗歌都是些田间地头、生活场景的创作。”72岁的高龙文化诗社社长左永生说,虽然没啥文化,但我们愿意把生活过成“诗歌”。(3月22日 大河报)
成立诗社,这在农村可以是件新鲜事,河南偃师市高龙镇可以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农村“文化养老”树立了一个样板。近年来,“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颖的养老模式,已日渐成为城市退休养老人员中的时尚。城市老年大学一般开设了唱歌、跳舞、写作、绘画、服装、保健、烹饪等课程,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满足和乐趣,确实起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作用。每年春秋,城市老年大学报名火爆,原有的规模已无法满足老年学员们的需求,各地城市的老年大学每年都在扩大规模,增设班级,尽量达成每位有“老有所学”老年人的愿望。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因素,农村文化程度一直不高,氛围不浓,即使如今这个提倡“文化下乡”的时代里,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仍然极少有活动开展,农家书屋沦为农家藏书室、远程教育(没有网络)名存实亡、乡村小学早已撤并,农村大多数地方成为文化的荒漠,农村老人(包括退休回乡的老人)成了被文化遗忘者。他们有时想看看报,只有到村部去借,到为数不多的临近的乡村中小学去……大多数情况下,每天靠家里的电视机看看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更不用说有专门为他们设立的“老年学校”了。
其实,农村中有文化的人不少,他们大多数人还是向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理想生活,只是因为由于条件限制,没人领头,才让他们的向往永远只是“向往”而已。笔者曾采访过临近的几个乡村敬老院,发现里面人影稀少、门可罗雀、死气沉沉,不少管理者诉苦道:院里除了有几个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一般老人都不愿来,有的即使是来了,也中途回家了。笔者特地采访了几个中途回家的老人,他们说敬老院虽然管吃管住,但平时很少搞活动,不热闹,加之老人们彼此不熟悉,没有共同的话题,日子难熬,因此,宁愿呆在老家那破旧的房子里,天气好时还可串串门,拉拉家长里短。老人的话向我们提供不少信息:他们希望敬老院搞活动,要热闹。这不正是“文化养老”的需求么?
如何才能搞好农村的“文化养老”呢?笔者认为当今的“文化下乡”活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正确之法就是要调动乡村基层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保证一定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部、村文化中心和敬老院的作用,发动本地的文化人:退休老师、退休干部和曾经的乡村文艺积极分子等,让他们当“文化养老”骨干,如偃师市高龙镇一样成立“农民诗社”,把那些有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唱歌、跳舞、绘画、摄影、吟诗、填词等,并定期进行各种比赛和老年才艺展示活动,那么,会让更多的老年人走出狭窄的小天地,投入到乡村老年活动中来。这对改变乡村文化荒漠化,繁荣乡村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和幸福指数,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