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短板的重要内容,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推进,特别是近三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达67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08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近年来遏止我省经济下滑趋势、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水利补齐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水利发挥作用,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主战场需要水利提供支撑。“十三五”时期,全省水利系统将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节水供水重点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全省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水利基础保障能力。
一、补齐防灾减灾短板,基本建成防洪抗旱除涝减灾体系
统筹当前和长远,加快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流域骨干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城市易涝点整治,着力完善防汛抗旱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到2020年,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到20年至100年一遇防洪标准,40条主要支流及268条重要中小河流达到10年至30年一遇防洪标准;哈尔滨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大庆市、伊春市等重点防洪城市的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基本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
二、补齐农业节水和供水保障短板,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农村水电工程,大力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解决好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加快实现粗放用水向集约用水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持续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加快三江连通、引呼济嫩、关门嘴子和林海水库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地表水控制能力,工程性缺水的局面得到改善,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加大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力度,优化全省灌溉布局,调整用水结构,在新建灌区的同时,对原有大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挖潜、提档升级,提高地表水利用效率,确保全省高标准的水稻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旱田高效节水面积达到3500万亩。力争水田实现地表水灌溉面积4000万亩,地下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逐步实现全省灌溉布局和用水结构的优化调整目标。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353.3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20年比2015年下降23%。
三、抓紧补齐水生态保护短板,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严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红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河湖连通、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节水农业等工程。到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地下水超采基本得到遏制,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0平方公里,年减少土壤流失量2081万吨。
四、大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实施节水增产、节水增效、节水降耗、节水减排,加强中水回用和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双控行动和水效领跑者行动,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转变,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全面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域岸线管制,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人水和谐的海绵城市和美丽乡村,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
五、加快以河长制为重点的水利改革步伐
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以节水治污控源和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河长体系;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用好过桥贷款、抵押担保贷款(PSL)、专项建设基金等政策,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营。
作者系黑龙江省委党校第53期省管经济班学员、省水利厅副厅长、总工程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黑龙江日报 2017-07-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