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从秋收看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进展

[ 作者:刘东凯 刘羊旸 王建 张逸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7 录入:吴玲香 ]

原题:田野上的新变化

——从秋收看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进展

当前,全国秋收已过半。在十三五的第一个秋收时节,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广阔的田野上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调结构助增收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秋日,当谷子收完时,王月梅露出了笑容。这位惠萍杂粮种植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谷子能比玉米每亩多收入1000元左右。

近两年,敖汉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小米为主的杂粮种植、加工和销售产业链。王月梅说,在旗政府指导下,今年合作社带动520家农户将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到1500亩,同时将谷子、绿豆、黑豆、高粱、甜菜等种植面积增加到3900亩。

现在来看,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对保证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月梅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笔账:黄金苗谷子每斤比玉米高出两元多,绿豆每斤比玉米高出5元多……

这是我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农业调结构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库存较多的玉米面积较大幅度调减。从农业部农情调度情况看,预计今年全国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调减的玉米面积改种有市场需求的优质蛋白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作物。预计今年大豆面积增加超过900万亩,杂粮杂豆面积增加超过700万亩,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超过600万亩。

收储改革遇阵痛

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与往年相比,市场化收购导致今年秋粮市场出现最大变化便是玉米价格的大幅跳水。记者调查了解到,今年东北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同比大幅下降,玉米规模种植户多数担心赔钱。

今年流转了2000亩地,种的都是玉米,春耕时借了贷款。原指望秋粮下来打个翻身仗,谁知一场风灾玉米倒伏一半,玉米价格还大幅下行。黑龙江省汤原县北向阳村种粮大户周贵财说,去年挣的20多万,今年都得赔进去,现在最担心贷款能不能还上。

同时,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市场化收购主体不敢贸然出手收购玉米,大多持观望等着看的态度。黑龙江省的多家粮食收购企业表示,目前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担心收上来的玉米没有销路,不敢轻易大量收购。

另一方面,购销前期,农民急售”“惜售现象并存。黑龙江鹤岗市粮食局副局长张兆波说,有还贷压力的农民,不得不及早出售。而没有还贷压力的农民,由于价格过低,前期可能会出现惜售观望心理。

业内人士表示,玉米价格走向市场化,可以通过发挥价格调节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激活市场主体积极性,有利于粮农长远利益,但也有一定的阵痛期。

找出路迎变化

面对秋粮购销出现的新情况,一些农民主动找出路应对。家住辽宁省朝阳市波罗赤镇的吴立宁告诉记者,虽然今年玉米价格跌幅超出了他的预期,但是早在年初了解国家将取消临储政策改为市场化收购时,就对降价有了心理准备。

为此吴立宁做了两手准备。首先,将土地以流转的形式由去年的资金承包改为今年的吸纳入股,不仅卸掉了土地流转的资金压力,还能与人共担秋收时的收益和风险。第二,在春耕时,听从农经局的建议,主动调减了玉米种植比例。玉米占少部分,主要种植高粱,也有少量土地用来种植蔬菜和进行畜牧养殖。

我自己养猪,玉米基本就能消化,高粱我在种之前就和一个酒厂签订了收购协议,所以今年收入还不错。吴立宁说。

在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黑龙江省兰西县以引进蔬菜加工企业为牵动,增加瓜菜种植面积,带动农民增收。在兰西县林城村育葱大户董伟的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大葱已开始收获,并将直接供应哈尔滨市场,实现可观的收入。

为防止农民出现卖粮难,有关部门和地方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积极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开展市场化收购。鼓励企业加工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促进玉米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黑龙江等地加强与大型骨干粮食企业的沟通协调,引导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及早入市收购,多收购加工粮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社10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